失能家庭的健康照顾

(二)失能家庭的健康照顾

1.失能家庭概述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称为“失能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1~2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3~4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5~6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失能人”涵盖人的各个年龄阶段,涉及多种疾病或残疾人群。拥有“失能人”的家庭即为失能家庭。

2.失能老人享“喘息服务” 为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在北上广等地已开展试点。“喘息服务”是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短时托管服务,为其家人提供专业照料指导,为老人及其家人提供心理和实质性支持。当家中老人生病时,有人提供专业医疗建议,传授专业护理知识;在家人无法照料时,有临托、日托暂时照顾老人,或者有义工上门帮助暂时看护;如果病情严重,家人情感难以面对,社工会提供心理的支持。

3.残疾人的家庭照顾 残疾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活动。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失能比例很高,因此,协助残疾人获得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十分必要。如,协助残疾人获得相关优抚政策: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代缴自筹部分;无劳动能力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贫困重度残疾人在低保基础上享受生活补助。

家庭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应:①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残疾人线索摸底、登记;②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难以确诊的患者向上级医疗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转诊;③定期随访患者,提供康复技能训练,对家庭成员开展家庭护理指导等服务;④提供残疾人健康咨询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家庭医生应针对残疾人的患病特点,实施三级预防策略,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转归,提高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生命、生活质量。如大部分残疾人不愿或无法进行身体锻炼而导致的运动量不足,导致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患病率较高;女性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难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导致妇科异常检出率高。第一级预防为“无病防病”:群体健康教育与一对一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家庭资源支持残疾人适当锻炼,做好个人卫生;第二级预防为“早查早治”:开展周期性健康检查,教会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自我检查;第三级预防为“既病防残”:对患病者及时提供有效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对由此而病残者,需提供功能恢复、心理康复和家庭护理。

需强调,在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协助居家养老与失能家庭获得最大化的家庭内外资源,是对此类人群进行家庭照顾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