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社会学界。家庭治疗学家Minuchin认为,个体的心理症状需要从关系中寻找原因,需要把人及其症状放在整个家庭背景中去了解并治疗,只有通过改变整个家庭系统才能改善个体症状。家庭治疗的诞生被看作是心理学界的一次革命。
在发展过程中,家庭治疗产生一些代表性流派,如代际学派、结构学派、策略学派。随着家庭治疗的不断发展,各流派的界限逐渐模糊,整合模式更能包容各式各样的家庭群体。家庭治疗是指对家庭的功能、角色、互动模式的调适,涉及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和处置。家庭治疗以家庭为对象,通过对家庭所有成员的协调,达到家庭功能正常、成员心理及行为趋于良好。
家庭危机,是家庭治疗的核心指征之一。对家庭危机的治疗,取决于压力事件的性质及医生可能介入的程度。实施家庭治疗,需要医生与家庭达成共识,动员所有家庭成员参与,了解家庭问题的来龙去脉,知晓成员的角色状况,家庭相互作用模式及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逐步改变家庭的机制。家庭照顾的服务等级见表8-3。
表8-3 家庭照顾的服务等级

开展家庭治疗,需有资深的心理学阅历。在许多西方国家,低年资的家庭医生,仅提供1、2级水平的家庭治疗;大多数家庭医生,提供3、4级水平的家庭治疗;而接受家庭治疗专门训练的家庭医生,可提供5级服务。
家庭治疗要产生较明显的效果,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影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家庭治疗对相似的家庭结构与功能造成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若从家庭的文化资源中挖掘的治疗因子有利于家庭复原,从中国家庭文化脉络中探索中国家庭文化和家庭治疗之间的文化契合性,使家庭治疗以中国家庭成员能接受的方式进入问题家庭,家庭治疗将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家庭治疗需要持久的介入家庭。双方达成共识的治疗方案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调整、完善。对家庭已经取得的进步应及时给予鼓励,从而提高家庭成员的依从性和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