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健康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 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是指要立足科学,教育的科学性为实现健康教育的目的提供基本保障。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科学的循证依据,教育的内容要准确,注重知识的更新,举例应真实可靠、有据可依。

2.可行性 社会习俗与背景、历史文化、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健康教育必须考虑到当地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才能够明确实用可行的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健康教育目的实现。

3.灵活性和启发性 灵活且具有启发性的教育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更快地接受健康的意识和习惯并做出有益的行为改变。也可根据不同对象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保健需求,进行直观形象教育和视听电化教育等,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群众接受教育的兴趣。例如,可采用案例报道、小组交流、病友会等形式代替单纯的说教,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4.针对性 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有针对性,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针对主要疾病的危害及其有关行为;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的不同,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教育对象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例如,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意外伤害的健康宣教,新生儿期应进行预防窒息和异物吸入的健康教育。

5.程序性 健康教育活动应遵循一定程序和步骤。其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地进行健康教育活动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可以按照人们认知、思维和记忆的规律,由简单到烦琐、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来安排教育活动;也可以按照事情发展规律来安排教育活动,如在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中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6.群众性 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的全民性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能为社区人群所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符合社区人群对健康需求的知识补充。教学手段应直观形象,教育方法要能使社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7.合作性 在卫生保健服务中成功实现健康教育目标需要个人、家庭、社区组织、卫生专业人员、卫生服务机构和政府共同承担健康促进的责任。因此,健康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教学对象、教学者以及其他健康服务者的共同参与,也需要动员社会和家庭等支持系统的参与,以帮助学习者采取健康的行为。合作与支持系统运用的越好,健康教育的目标越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