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管理主要在日常的服务工作中进行,其主要工作内容有:

1.确定医疗服务质量方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首先依据其经营目标和在卫生服务系统中的定位确定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宗旨和方向。质量方针与组织的总方针相一致,并为确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质量管理原则是确定质量方针的基础。质量目标要符合病人的期望和要求。

各种成功的质量管理方法所体现的基本管理原则有:①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②质量控制以预防为主的原则;③系统性与综合性管理原则;④规范化、标准化与数据化原则;⑤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⑥连续性与动态管理原则;⑦以自我质量管理为基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2.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订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质量策划是一项活动,其工作内容是:①对质量特性进行识别、分类和比较,以确定适宜的质量特性;②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要求;③为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确定采用质量体系的目标和要求;④确定并向服务机构内外公布对服务质量的承诺;⑤基于现有的工作基础,编制质量计划。

3.确定基本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目前已被证明在医疗服务行业中较为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主要有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倡导的ISO9001模式或GB/T19001模式以及卓越绩效模式。由各模式衍生出的方法非常多,如目标管理法、精益生产法等,需根据管理情形的不同选择使用。

4.明确质量管理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质量计划目标需要分解落实到各工作环节和岗位中,责任到人。所有人员都要明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理解质量管理计划目标和有关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图、管理要素与各部职能关系表、岗位职责等都应该在组织制度中明确体现。

5.有效的资源管理工作 社区卫生组织应按照质量要求配置并合理使用资源,保证房屋建筑面积、就医环境和工作环境、基本的仪器设备和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和有效利用。

6.评价、监控服务质量 服务过程是质量实时控制的主要环节。坚持经常性的质量评价、检查,跟踪质量计划目标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监控服务全程质量,保证实现质量目标。

7.持续质量改进 不懈地进行医疗服务质量的改进与提高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对于特定的质量问题,可以成立质量改进小组进行专项研究,提出改进方案。

8.建章立制并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 根据国家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结合卫生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管理必须实施的基本管理工作。我国的卫生质量管理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三查十对制度(三查:摆药时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十对: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和有效期)、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制度建设中要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及时报告与审批制度。要强调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加以纠正。

质量管理文件包括服务与管理标准、规章和服务规范等,用以指导和规范卫生服务,成为服务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依据。目前,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要强调规范化管理,应依据国家和行业制定的有关工作规定要求、条例、管理办法、标准、规范、指南等文件,并可参考有关医学协会制定的临床诊疗规范、技术规范等,制定自己单位的相应管理文件。要注意开发制定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实际需要的临床工作程序与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定等,如家庭病床服务管理规范、社区护理管理办法等。

9.准入与监管 具备行医资格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科目、人员和技术必须执行相关的准入要求。卫生行政部门担负相关的监管职能,要杜绝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超专业范围执业等情况;社区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前须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审批。

10.考虑适宜的质量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投入的成本高,服务的效果会越好。但由于过高的质量成本对于许多居民来说无法承受,另外服务机构也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可能过度降低服务价格。因此,要考虑适宜的质量成本,在做到满足患者需要的前提下,不宜盲目追求高技术和过高的质量要求。

11.努力消除临床诊疗服务差异,避免过度的服务利用 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在诊断、治疗、干预措施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存在过度的服务利用的问题,不但浪费卫生资源,更会招致医源性疾病,威胁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为此,努力消除临床诊疗服务差异,避免过度的服务利用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工作。

12.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 全面的质量管理要求全员参与,要求对所有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质量管理培训和教育,专业性强的岗位须获得培训合格证后持证上岗。提高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组织运行效益的根本保证,故需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继续专业发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