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噪声性耳聋

(四)噪声性耳聋

1.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可分为特异性危害(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性危害(对其他系统)两类。

(1)特异性危害 主要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①短时间接触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降低,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听力,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这是一种生理保护现象。②较长时间接触强烈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才能恢复听力,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属于生理性疲劳,也称之为暂时性听阈位移。③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会出现前一次接触噪声引起的听力改变尚未完全恢复便再次接触噪声,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听力改变不能恢复而引起永久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改变,临床上称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属于法定职业病。

(2)非特异性危害 噪声还可引起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和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引起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以及心电图呈缺血性改变等心血管系统症状;还可以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蠕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等消化系统的改变;以及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变;引起免疫功能减低;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女性性功能紊乱等。

2.噪声性耳聋的临床表现 噪声性耳聋的病人在初期均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多在检查时发现听力图的改变,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听力进一步下降,病人除有耳鸣外,对高频声接收略有困难,但对日常语言交谈无影响。当损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病人出现语言交谈困难,即所谓耳聋现象。若病情继续发展,耳聋更加明显。噪声引起的耳聋多为慢性过程,一般为双耳对称,病变在接触噪声初期10年中进展较快,以后逐渐缓慢。

由于爆破、火器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造成的强大声压和冲击波导致鼓膜破裂、听骨链脱位或骨折、鼓室和内耳出血,严重时螺旋器脱离基底膜或位移,患者表现为剧烈的耳鸣、头痛和听力丧失,并可因前庭受刺激而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称为爆震性耳聋。

3.噪声性耳聋的治疗和预防

(1)治疗与处理 对噪声性耳聋目前还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多采用促进内耳血液循环以及改善营养和代谢的药物。也有用高压氧,中药丹参、黄芪等进行治疗,在早期可有一定的疗效。对较重的噪声性耳聋的病人应考虑佩戴助听器或调离噪声作业

(2)预防 预防噪声性耳聋应围绕第一级预防,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①严格执行工业噪声卫生标准;②降低声源噪声;③控制噪声的传播和反射;④加强个人防护;⑤健康监护;⑥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