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疾病预防

(四)疾病预防

1.肺炎 肺炎在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好发,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和病毒。由于婴幼儿的呼吸道抵抗力差,故上呼吸道感染时,极容易导致肺炎。人工喂养儿及体质较差如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小儿容易发生肺炎。预防措施:增加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注意手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季节变换时注意增减衣服,防止感冒;指导家长识别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症状,使疾病在早期得到有效控制;积极防治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疾病。

2.腹泻病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原体感染、人工喂养不当(如用具不清洁、牛乳温度过低等)及辅食添加不合理均可导致腹泻。预防措施:指导母亲哺乳前洗手,清洁乳头;人工喂养者正确调配奶的浓度,用具及时清洁、定期消毒,配方奶要现用现配、温度适宜;加强环境卫生及饮食卫生宣教;辅食添加时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指导家长当发现孩子大便性状改变、次数增多时,应首先分析是否由于牛奶浓度过浓或过早添加辅食等喂养不当原因所造成,如调整喂养后仍未改善且伴哭闹、拒食或精神差等,应及时就诊。

3.营养不良 是由于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造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喂养不当、疾病、先天不足等。营养不良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障碍、智力发育迟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预防措施:①指导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特殊喂养方法,定期评估,积极治疗可矫治的严重先天畸形;②及时分析病史,询问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个体化指导;对存在喂养或进食行为问题的儿童,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和行为矫治,使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恢复正常速度;③对于反复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及影响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儿童应及时治疗。

4.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调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婴幼儿,特别是婴儿是高危人群。佝偻病的发生与钙缺乏及日照时间少密切相关。佝偻病不仅影响婴幼儿的神经、肌肉、造血及免疫系统器官的功能,而且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多种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①婴幼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每日1~2小时,尽量暴露身体部位;②维生素D补充:婴儿(尤其是纯母乳喂养儿)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 IU/d(10μg/d);③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 IU/d(20μg/d),3个月后改变为400IU/d(10μg/d)。有条件可检测血生化指标,根据结果适当调整剂量。

5.缺铁性贫血 本病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贫血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是体内铁储备不足、铁摄入不足、铁的需要量增加和胃肠道疾病导致铁的吸收减少等。预防措施: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应从4周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2mg/kg元素铁,直至1周岁。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足月儿从4月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1mg/kg元素铁;人工喂养婴儿应采用铁强化配方奶。②幼儿期开始要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多提供富含铁的食物,鼓励进食蔬菜和水果,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纠正儿童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③在寄生虫感染的高发地区,应在防治贫血的同时进行驱虫治疗。

6.儿童孤独症 也称为儿童自闭症,是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引起的精神神经障碍性疾病,多在3岁前发病。对适龄儿童的家长应进行自闭症相关知识的宣教,做到早发现、早就医、早确诊、早治疗尤为重要。目前自闭症无特效药物治疗,多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方法,包括交流训练、语言训练、行为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和结构化教育等。指导家长在生活中多与儿童沟通,多创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强化语言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帮助其克服异常行为。使患儿在机体生活中成长,在与正常儿童交往中接受帮助,使其精神活动得到发展,获得社会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