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因素

(二)社会因素

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社会文化、行为生活方式、医疗卫生状况、人口状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素养等因素可影响流行过程。例如,我国有些地区居民喜欢吃生的或半生的水产食品,如蝲蛄、鱼、肉、蟹、毛蚶等,而引起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绦虫病、甲型肝炎等病发生;缺乏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者易发肠道传染病。医疗卫生条件的恶化或改善,其中特别是卫生防疫措施对促进或抑制传染病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计划免疫工作推行较好的地区,脊髓灰质炎、麻疹、结核病、百日咳、白喉及破伤风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就会下降。自然灾害、经济贫困、战乱、人口过剩或人口大规模迁移、城市衰败等因素均可导致疾病流行。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传染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所降低。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须加强群众精神文明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以降低性病及其他一些与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