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意义和报告范围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意义
1.有助于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通过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可使医、药、护各专业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得以加强,提高医务人员合理、安全用药的自觉性,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等,从而使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有总体的提高。
2.有助于增强药品安全性隐患的高度责任意识 不仅有利于药品生产企业研究发现其生产的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和提高药品质量,同时也有利于药品经营企业深入了解其所经营的药品所存在的不良反应。
3.有助于推动医疗单位的科研发展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很复杂,临床上用药又多,因此许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人类还未掌握,这就成了现成的课题,可进行系统研究。
4.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过去有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是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的,现在有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从而使不少医疗纠纷都能顺利解决。
5.有助于加强医务人员间的合作 在不良反应的鉴别、诊断、治疗等许多工作中,都需要医、药、护不同专业人员的紧密协作,这样一方面可使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顺利进行,一方面又可使医、药、护人员之间相互了解对方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围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围包括:新药监测期内的国产药品应当报告该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其他国产药品,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满5年的,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知识链接
常用的抗感冒药有什么不良反应?
常用的抗感冒药多是由几种成分加在一起的复方制剂,其中经常含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这些药物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嗜睡、消化道症状等;极少数患者使用还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扑热息痛,曾有人报告发生了严重的肝脏损害、大疱性皮疹等,甚至有引起昏迷的;再如感冒通,少数人特别是儿童服用后出现血尿,应该引起重视。此外,抗感冒药多是复方制剂,使用时要避免含相同成分的不同药品联合使用,这种使用会加大抗感冒药的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