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风险评估目的

八、健康风险评估目的

1.帮助个体综合认识健康危险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是指机体内外存在的使疾病发生率和死亡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个人特征、环境因素、生理参数、疾病临床前状态(Disease Preclinical Status,DPS)、疑似症状(Suspected Symptoms,SS)等。个人特征包括生活行为,如吸烟、运动不足、膳食不平衡、酗酒、睡眠不足、心理压力大、吸毒、迷信、破坏生物节律、疾病家族史、职业特点等。环境因素包括暴露于不良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等。生理参数包括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脂异常)、体形测量(如超重、肥胖)和其他资料(如心电图异常)等。

2.鼓励和帮助人们矫正不健康的行为

健康风险评估的概念最早是被当作健康教育的一个工具而提出来的。它为医生与病人之间沟通疾病预防方面的信息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工具。应该牢记的是,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健康宣教。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说,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风险评估通过个性化、量化的评估结果,帮助个人认识自身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其危害与发展趋势,指出个人应该努力改善的方向,有利于医生制订针对性强的系统教育方案,帮助人们有的放矢地矫正不健康的行为。

3.制订个体化的健康干预措施

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可以明确个人或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接下来,应对评估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和判断,如区分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可修正和不可修正因素(不可修正因素如年龄、性别、疾病家族史和遗传特质),区分重要行为与非重要行为(行为与健康问题相关的密切程度、是否是经常发生的行为),区分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即通过健康干预,某行为发生定向改变的难易程度)等。由于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往往是多重的,故健康干预的内容和手段也应该是多方位的。对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详细分析,有利于制订有效且节约成本的健康干预措施。

4.干预措施有效性评价

周期前、后干预措施效果评价(EME)是指对客观实际与预期结果进行的比较,包括结果的比较、实施情况的比较等。只有比较才能找出差异、分析原因、修正计划、完善执行,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而要进行评价,测量是必需而且重要的手段。这里的测量包括对健康干预依从性的测量、对健康评价指标及经济评价指标的定量定性测量,以及对参与者满意度的测量等。准确的信息是评价成功的保障。因此,在评价时必须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准确地收集、分析和表达资料。健康风险评估通过信息系统,收集、追踪和比较重点评价指标的变化,可以对健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实时评价和修正。

5.健康管理人群分类

健康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用途是根据评估结果将人群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类,即健康风险的高低和医疗花费的高低。前者主要根据健康危险因素的多少、疾病危险性的高低等进行人群分组。后者主要根据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设定的阈值或标准等进行人群划分。不难理解的是,高健康风险人群的医疗卫生花费通常也处于较高水平。

分类后的各个人群,由于已经有效地鉴别了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状态,故可提高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不同风险的人群采取不同等级的干预手段,可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健康维护的最大效果。换句话说,健康风险评估后的各个人群可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健康管理。

6.其他应用

健康风险评估还可满足其他的目的需求,如评估数据被广泛地应用在保险的核保及服务管理中。根据评估数据进行健康保险费率的计算,以使保费的收取更加合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将健康评估数据与健康费用支出相联系,还可以进行健康保险费用的预测,帮助保险公司量化回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