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应用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应用

(一)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应用

医院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健康教育工作多项功能的重要体现。深入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对社会、医院及病人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医院健康教育是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实现对患者的心理保障、发挥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患者健康教育的对象由于受不同教育的个体特征、不同病种、疾病的不同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内容十分复杂。概括地讲,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为中心,围绕知、信、行3个中心环节,包括疾病防治及一般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相关行为干预3个方面内容,且根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场所的不同,患者的健康大致可以分为门诊教育、住院教育和随访教育3个部分。

①门诊教育(Outpatient Education):针对病人在门诊诊疗过程中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门诊教育是医院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门诊病人就诊的特点是人数较多、流动性大,每个患者所患疾病各不相同,每个患者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程度、风俗习惯、对医疗的希望、需求等又各不相同。而且,门诊患者在医院停留的时间短,而停留的地方又相对不固定。因此,门诊健康教育一方面要针对门诊就医过程的主要环节;另一方面,要针对病人的共性问题,简明扼要地实施健康教育活动。其主要形式有候诊教育、随诊教育、咨询教育、门诊专题讲座及培训班、健康教育处方等。

②住院教育(Inpatient Education):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接受的健康教育。由于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与医护人员接触较多,应采取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住院教育可分为入院教育、病房教育和出院教育3个方面。

③随访教育(Discharge Education):又称出院后教育,是住院教育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内容。其主要对象通常是具有复发倾向、需长期接受健康教育指导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教育是一个连续追踪的过程,主管医生通过书信往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电话短信咨询、互联网平台问答等方式,针对病情发展,修订治疗方案,给病人以长期、动态的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

在医院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方面,主要通过开展医护人员健康技能培训教育,建立医院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医院健康工作制度、明确医院健康教育的职能职责等方面进行。

(二)慢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等造成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威胁着人类健康。越来越多的富有和资源受限的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健康问题。这一转变的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肺部疾病等,其造成的死亡率已经超过传染病,成为全球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本节将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例,简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

1.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从115/75mmHg开始,随着血压的增高,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加。全球每年由高血压并发症导致的死亡为940万例,其中半数死于心脏病和中风。

现研究表明,高血压是综合因素的作用,除了种族、性别、遗传、年龄及社会因素外,主要是由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致,如高盐和高脂的饮食、精神长期的过度紧张、过度饮酒、吸烟、缺乏锻炼等。我们可以建立慢性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健康教育的倾向因素来强化高血压健康教育。积极开展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普查与易感人群的筛检,安排已经患有高血压的病人进行定期复查,在社区、医院和学校中进行高血压预防的健康知识宣传与培训。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学的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之势。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5.52亿,全球每10个成人中至少有1人患有糖尿病。而我国的糖尿病患病情况也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呈现快速增长。现在,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糖尿病的确切病因至今仍不明确,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具有易感基因,在外界因素触发下才会发病,且糖尿病的发生常常与病毒感染有关,也常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除生物遗传因素之外,还与个人行为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其中肥胖、饮食因素、缺乏体力活动、妊娠等都是重要因素。

群体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常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进行宣传。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增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提倡合理、平衡的饮食结构,戒烟限酒,限盐;预防和控制肥胖。由于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防治糖尿病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应该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社会化。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是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控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费用,减轻国家和个人的负担。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制订量化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制订合理的运动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等。

(三)传染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应用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的又称寄生虫病。对于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的个体、感染者的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体液传播、粪口传播等。由于传染病的传染性,不少人对传染病谈“疾”色变,进而对传染病患者产生了排斥心理,这种现象不利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促进民众对传染病的了解,促进民众科学、理智地对待传染病,最终才能促进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离不开健康教育。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要求人们了解影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要求人们理解实施预防控制措施的必要性,掌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最佳时机及方法,有一定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健康教育对象,可分别针对传染病病人、传染病高危人群和传染病一般人群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

1.传染病病人健康教育

对于传染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可以传授有关传染病的卫生防护知识,如病原体、隔离期限、传播途径、病程等,让病人了解及时就诊、遵守医嘱进行治疗、隔离的重要性;对传染病病人进行公共卫生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促使大家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行为,改变生活中不良的公共卫生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的目的。对于就诊的传染病患者,可以通过医患沟通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同时给予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的发放;对于未就诊的传染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常常通过健康教育宣传、电视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进行。

2.传染病未患病人群健康教育

(1)传染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

对于传染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最好通过对其进行流行病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明确该人群的危险因素,采取特定的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尽量避免其高危行为、加强防护,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源、发生可疑接触时及时进行相关疫苗的接种等。通过开展讲座、统一培训,再结合大众媒体扩大其健康教育的范围。

(2)传染病一般人群健康教育

针对一般人群的传染病健康教育,让其了解有关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如一般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点、相关社会危害等,同时使其掌握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的相关知识。根据传播途径,可将传染病分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缘性传播病、虫媒传播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在教育的方式上,主要采取波及面广的大众传播媒介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如卫生报刊、社区宣传画、社区健康教育专栏、广播电视、电影、电视公益广告等。另外,也可抓住一般人群中的重点人群进行重点教育,如学校学生、社区老人、餐饮行业人员等。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可以通过向个体提供有关健康行为的信息来增加他们对这些行为的认识,但仅仅停留于“认识”阶段是不足够的。因此,需要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来指导我们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增进个体的健康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