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国家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整体战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层面统筹谋划。推动以国民健康为主体的项目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同时,这也是积极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百姓健康、主动响应世界对加强健康管理的号召与要求,认真完成所签署的2030年全球可持续事项的允诺的一种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但同时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们生活模式以及病理种类在不停地改变,多种身体疾病、心理疾病和突发性传染疾病对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了挑战。
为了提升健康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最大限度降低健康危险因素,全面维护全民的生命健康权益。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提出要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科普等服务。每年发布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数据。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重视。如何提升健康教育服务水平和质量,关系到健康中国的建设,也关系到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和民生的不断改善。
根据健康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征,从不同的视角,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价值目标有着不同的界定。一是制度层面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作为维持健康和预防贫困风险的有效工具,强化其落实是提升国民健康公平性的重要环节。我国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等政策文件,对新时代下我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做了各项指导性或约束性部署。此外,于2020年6月起正式实施的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明确提出“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康教育制度”和“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地方政府强化本地区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从理念层次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互协同,构成疾病控制的完整体系,形成人们知、信、行的链条,启动疾病预防的运转。有学者认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服务目的在于明确和强化个人对健康的责任,对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统率居民健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