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一、病因

胃癌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因素与发病相关。

1.饮食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不同的饮食结构对胃癌发生的影响程度不同。水果、蔬菜、非发酵型豆制品和全谷物可能会降低胃癌患病风险;大量精制谷物、高盐摄入、腌制烟熏食品、油炸食品、烤制食物等会增加胃癌患病风险。饮食不规律、高盐饮食、热烫饮食、偏硬饮食及吃饭速度过快均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的患病率。吸烟和饮酒同样是胃癌的风险因素,同时肥胖也与胃贲门部的癌症发生发展相关。

2.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被WHO定义为Ⅰ类致癌病原体,与胃癌患病有密切关系。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胃癌被越来越多地报道。同时,人巨细胞病毒、人乳头瘤病毒、John Cunningham病毒感染人群的胃癌发病率高于未感染人群,但其中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的机制研究。

3.地域环境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山区高于农村,农村高于城市,与不同地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地理特点、人群种族、家族聚集性相关。长期职业暴露如橡胶粉尘、橡胶烟雾、硝胺、石棉、水泥以及六价铬等金属颗粒,也会增加胃癌的患病率。

4.慢性疾病和癌前病变

腺瘤型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和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均是胃癌发生的癌前疾病。胃腺瘤型息肉的癌变率为10%~20%,癌变率会在生长直径大于2cm后增加。胃大部切除后15~25年后因残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改变而发展为残胃癌(Remnant Gastric Cancer)。癌前病变为可能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并不具备恶性特征,是从正常上皮组织转变为癌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5.遗传和基因

胃癌的遗传模式分为家族性遗传模式(聚集性、强遗传易感性)和人群遗传模式(散发性、弱遗传易感性)。胃癌患者的血缘关系亲属胃癌发病率高于对照组4倍,其一级亲属的胃癌发病率显著高于二、三级亲属。胃黏膜的癌变过程涉及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凋亡相关基因及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等的变化。已知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VEGF、MSI或MMR状态、PD-L1在胃癌细胞中异常表达,为胃癌的靶向、免疫治疗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