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念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定义
健康教育历史悠久,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概念表述的严谨性与最早文献记载。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一词,于1919年在美国儿童健康协会的会议上首次出现。健康教育本质是就健康对人们进行教育的一门科学,包括环境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社会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智力健康教育和精神健康教育等。健康教育也可被定义为一门关于个人和团体通过学习,养成促进、维持和恢复健康的行为的学问。2001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术语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ttee on Health Educationand Promotion Terminology of2001)把健康教育定义为:“健康教育是指在健康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个人、群体和社区通过这种学习活动,获取用于做出有益于健康的决定的信息和技能。”WHO把健康教育定义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主动学习活动,包括提升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和健康知识的传播活动,以及有益于个体和社区健康的生命技能的开发”。我国学者把健康教育定义为:“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实践表明,健康教育在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健康技能方面,在促进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方面,以及在改善疾病防治和促进卫生服务利用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项,具有投入少、产出高的优势,也是一个最有效地通过向社会公众普及卫生科普知识,达到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培养自我保健能力的途径。开展健康教育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做好健康教育服务能广泛普及健康知识,使群众对各类疾病病理及诱因有着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尽早预防或者治疗,通过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持合理膳食结构,达到远离或者减少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的目的。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公共卫生文献中,各个国家在关注公共领域阶段就开始运用并逐渐发展变化,进一步引起全球关注。在20世纪初期,温斯洛(Winslow)第一次提到了“健康促进”,他认为想要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首先要健全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的责任体系,然后再针对个人开展卫生教育活动。1986年,第一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加拿大召开并由此发表了《渥太华宪章》。WHO指出健康促进的定义:“健康促进是使用行政或组织等手段,广泛动员和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战略”。该定义在明确范围和哲理的基础上,强调健康促进是一种过程。美国健康教育专家格林指出:“健康促进是指健康教育及其他能促进个体行为与有利于塑造健康环境的支持系统,其中包括社会、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科普中国将健康促进定义为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
健康促进的定义表明,健康促进是一个促进人们和社会实现健康目标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指同目标人群一起做了什么,参与和伙伴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关键策略。我国学者指出了健康促进的行动领域,主要包括4个层面:一是发挥政府作用和制定健康促进公共政策;二是创造有利于健康行为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条件;三是加强社会机构地区行动,调动社区力量;四是发展个人技能,改善个人健康能力,调动社区资源,调整卫生服务的方向。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不仅包括个人行为的改变,也包括政府行为的改变,重点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健康潜能,其宗旨是致力于将政府、社区、个体等社会力量融为一体,是为健康和福祉治理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为共同促进全社会整体健康提供支持环境的手段。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作用
健康教育是我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4类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简称“健康促进与教育”)是提高人民的健康素养以及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它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摒弃各类原本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习惯,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免疫和疾病检测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21世纪疾病预防控制的三大战略措施之一,也是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全球健康促进国际大会,提出了健康促进5项内容,即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这5项内容体现了干预类型及策略的综合性,是健康促进活动成功的保证。
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的公共政策涉及多部门的政策,对健康有重要影响,如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福利基金和住房政策等。健康的公共政策能创造有利于健康的政治环境,是保证健康促进5项内容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各部门在制定有关农业、经贸、教育、工业、交通等政策时,把健康作为一个基本要素予以考虑,相关部门政策的实施也将影响到健康问题,应当把考虑对健康的影响与考虑经济效益看成同等重要。政府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投入必要的资金。在实施时应广泛宣传,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使受政策影响最大的人群都知道并能自觉地执行政策。
2.创造支持性环境
创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可以为选择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供客观条件,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这里的环境指对健康有影响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物质环境。建立健康的支持性环境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支持性环境的建立对健康有持续的影响,也是行为改变能继续保持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慢病防治中建立无烟单位、无烟街道和无烟城市、提供体育活动场所和设备;在减钠盐摄入的要求下推广低钠盐,在市场内提供足够的价格适宜的低钠盐,以方便居民易于获得低钠盐。
3.强化社区行动
健康促进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健康。社区内人群充足,应当充分发动社区的力量,挖掘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在社区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开展社区诊断,明确社区意愿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健康决定因素,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同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建立社区健康促进的组织结构,通过集体的组织和行动进行健康促进活动。
4.发展个人技能
个人对健康负责的前提:一是要有正确的健康观,强烈维护健康的意识;二是要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正确认识维护自己健康与关注他人健康、关注健康支持环境、关注社会发展的关系;三是应当有准备地对付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通过传播和教育提高人们能作出健康选择的技能,通过训练和帮助提高卫生专业人员和社区组织的健康促进技能,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健康和环境,能够积极应对人生各个阶段的健康问题。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促进中的卫生服务责任由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和政府等共同分担。改变卫生系统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服务体制和模式,使之转变以预防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部门不但需要提供临床治疗服务,更需要提供健康促进服务。卫生研究和专业教育培训也应当转变,要以人的健康需求为服务中心。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研究方法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质是一种干预活动过程。其主要干预方法和手段有传播、教育和干预等形式。
干预并非只属于健康教育的专有名词,其含义是在原有的运行模式和过程中加入特定的影响因素,使原有模式、过程终止或发生改变。健康教育是由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传播和教育活动组成,目的在于帮助目标个体和群体能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从而采纳并运用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以减少疾病、保护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因此,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就是对个体或人群已经存在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原有的行为、生活方式中不利于健康的部分发生改变,建立加强有利于健康的部分,从而向有益于健康的方向进行转变。健康教育干预即健康教育项目中为促使目标人群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进行转化而设计的有机组合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干预方法常以干预方式和干预场所进行分类,由于不同研究者项目的研究目的和干预措施等不同,可以综合选用不同的干预方法进行组合。常用于以传播为主的干预方法、以行为为主的干预方法、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训为主的干预方法等。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研究结果不只是对指标数据的结果分析,不仅限于健康与疾病的测量,还涉及健康政策和组织措施、健康知识、生活方式和条件、社会行动、社会经济、健康环境、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社会结果等。对此,WHO进行了不懈努力,测量技术得到不断完善。目前,健康测量已经逐渐从单一的躯体健康测量走向多维度的躯体、心理、社会的测量;从提高生活质量测量走向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步测量;从单纯对负性指标的测量向正负性指标两方面测量发展;从对组织器官的客观状况测量向个体主观体验和满意度、幸福度的测量;从以患病或死亡为终点的测量向以患病后个体功能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点的测量发展。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对互生共存的公共卫生项目。我国已将健康教育列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影响他们的健康,有意识地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健康促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将健康教育与外部支持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最终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助力国家健康事业的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惠及全人群,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健康促进服务。规划中更是强调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等弱势人群的健康问题为首要的工作重点。实施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群体参与的健康策略,创建以特定群体为对象的健康促进模式。
人类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和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都可能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社会生态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改革健康支持性政策、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发展个人健康技能、动员社区参与和重新定向卫生服务,运用倡导、赋权和协调等社会策略,在科学理论和模型的指导下,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消除或减少健康危害因素,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针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政策、法规、组织以及其他环境的支持都是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需要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如果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徒有虚名的概念。此外,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在社会环境层面的发展。健康教育尽管能成功地帮助个体改变不利于健康行为的策略,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效果是难以持续的。因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协同共存、互利互生的,两者之间具体区别也进行了详细梳理(表12.1)。
表12.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