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的力学基础

三、人体运动的力学基础

(一)骨与关节的运动学基础

骨、关节和肌肉共同组成了运动系统。在运动系统中,骨起着支撑和杠杆作用,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关节则是运动的枢纽,在三者的协调配合下,人体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

1.骨的运动学基础

骨的力学功能包括支撑功能、杠杆功能和保护功能。

①支撑功能:骨是全身最坚硬的组织,支撑机体维持一定的形状和姿势,并负荷身体的自身重量和附加重量。

②杠杆功能:运动系统的各种机械运动均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牵拉骨围绕关节而产生的。骨杠杆和机械杠杆的原理相同,也分为省力杠杆、平衡杠杆和速度杠杆。

③保护功能:某些骨按照一定的方式相连接围成体腔或腔隙,以保护脏器和软组织,维持血管形态和避免神经受压。

2.骨的生物力学特征

①骨受载荷形式:载荷指作用于人体的外力。根据力和力矩作用于骨的方向不同,可将骨受到的载荷分为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扭转和复合载荷。运动过程中,骨骼肌通过肌腱施力于骨,力对骨的作用往往都是多方向的,故骨所受的载荷基本都是复合载荷。

②骨的功能适应性:骨具有能够适应其载荷的最优化的形状和结构,并能随着它受到的应力和应变进行外表再造和内部再造。骨的外部形状改变称为外表再造,骨的疏密度、矿物含量、X线的暗度即密度的改变称为内部再造。

适当的载荷对骨的发育具有积极影响,而过载则会阻碍骨的生长,引起骨疲劳甚至骨折。因此,长期系统科学的运动训练能够使骨径变粗、骨密质增厚等。但儿童、青少年时期应避免过大负重和静力性负荷训练。

3.关节的运动学基础

骨连结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①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连接紧密牢固,活动性较小或完全不活动。

②间接连结:又称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借/膜性结缔组织囊相连。骨之间有腔隙和滑液,有较大的活动性。间接连结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4.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关节是骨与骨相连的枢纽,为骨杠杆提供支点。根据关节面的形状,可以将关节分为4种类型:球窝关节、椭圆关节、鞍状关节和滑车关节。不同类型的关节,其活动范围不同。关节面的形状、韧带的强度、骨骼肌的力量和关节负压共同影响着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其中,关节面的形状决定了关节的运动轴,也决定了关节的活动范围。

5.上肢关节运动学

①肩关节复合体的运动:包括肩胛骨运动、盂肱关节运动、胸锁关节运动、肩胛胸壁关节运动。

肩胛骨可做外展、内收、上旋、下旋、上升和下降运动。肩胛骨的外展运动即肩胛前伸(含胸动作),肩胛骨的内收运动即肩胛后缩(扩胸动作)。肩胛骨的上旋运动即肩胛骨上部保持不动而肩胛下角向外上方旋转,如上肢外展动作;肩胛骨的下旋运动即肩胛骨上部保持不动而肩胛下角向内下方旋转,如上肢内收动作。肩胛骨的上升运动即肩胛骨向上移动(耸肩动作),肩胛骨的下降运动即肩胛骨向下运动(耸肩后放松,肩胛骨回落)。

盂肱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活动范围很大,可做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和外旋运动。盂肱关节的外展和内收运动是肱骨在冠状面上绕矢状轴的旋转运动,健康盂肱关节外展可达120°,肩胛骨同时上旋可使盂肱关节完全外展。屈伸运动是肱骨在矢状面上绕冠状轴的运动,健康的盂肱关节前屈可达120°,主动后伸可达65°,被动后伸可达80°。内旋和外旋是肱骨在水平面上绕垂直轴的旋转。

②肘关节的运动:包括前臂屈伸和旋前旋后运动。肘关节的屈曲运动是前臂弯曲靠近上臂。成年人肘关节后伸角度为0°,儿童和部分成人可有10°~15°的后伸角度。前臂旋前的中立位是“拇指向上”位,即完全旋前或旋后的中立位置。

③腕关节的运动:包括手掌的屈、伸、外展(桡偏)、内收(尺偏)运动。

6.下肢关节运动学

①髋关节的运动:包括屈、伸、外展、内收、旋外、旋内。髋关节的屈曲运动即下肢上抬靠近腹部。膝关节伸展时,髋关节可屈曲90°左右,这与个体的柔韧性有关。膝关节屈曲时,髋关节可屈曲120°左右。髋关节的内收和外展运动是股骨在冠状面上绕矢状轴的旋转运动,内旋和外旋是股骨在水平面上绕垂直轴的旋转。

②骨盆的运动:包括前倾、后倾、侧倾。骨盆前倾时腰椎前凸角度变大,骨盆后倾时腰椎前凸角度变小。

③膝关节的运动:主要运动形式是屈和伸。在屈膝状态下,膝关节可以进行稍微的旋内和旋外。膝关节的伸展运动即小腿后表面远离大腿后表面的运动,反之为膝关节的屈曲运动。

④踝关节的运动:包括背屈(伸)、跖屈、外翻、内翻、内收和外展。背屈即足背靠近小腿前表面的运动(勾脚动作),跖屈即绷脚动作。

(二)骨骼肌的运动学基础

1.骨骼肌的特性

(1)物理特性

①伸展性:肌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为肌的弹性。

②弹性:当作用于肌的外力去除后,肌又恢复到原来形状,为肌的弹性。

③黏滞性:肌活动时由于肌浆内部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产生的阻力为黏滞性。

肌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

(2)生理特性

①兴奋性:骨骼肌可以兴奋组织,即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②传导性:当骨骼肌细胞肌膜的一处兴奋后,以动作电位(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肌膜传遍整个细胞膜,并迅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引起肌细胞收缩。

③收缩性:肌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即产生肌细胞的收缩反应。

2.骨骼肌的运动形式

骨骼肌收缩产生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

(1)动力性运动

动力性运动又称等张收缩,是指产生了动作的肌肉运动形式。动力性运动又分为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

①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肌肉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相互靠近,如肱二头肌做向心收缩时形成屈肘动作。

②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纤维被缓慢拉长,两端附着点相互远离。离心运动是在肌肉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这将促发拮抗肌的收缩,起到对抗重力、稳定身体、缓冲和减速的作用。如从高处跳下落地的过程,需要股四头肌做离心运动,起到减缓下落速度和缓冲震荡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离心训练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结合肌肉工作原理来看,离心训练具有耗能低、负荷大、改善神经肌肉调节的特点,在运动控制中起关键作用,在提高肌肉力量方面的训练效果优于向心训练。这使得离心训练成为力量训练和康复练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肌肉做离心运动时,耗氧需求相对较低,这对不能进行高强度运动锻炼的人群来说是一项较好的练习手段。离心运动训练多采用下坡走、下楼梯、慢蹲、离心功率自行车的方式进行。研究表明,离心运动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在慢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肌少症、前交叉韧带术后、癌症幸存者、2型糖尿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训练中。

实际上,多数运动情况下,肌肉不是单纯地做离心或向心运动,而是先做离心运动紧接着再做向心运动。如上楼梯时膝关节的运动过程是先屈膝再伸膝,屈膝时股四头肌做离心收缩,伸膝时股四头肌做向心收缩。离心和向心运动的结合称为拉长-缩短周期。骨骼肌在拉长的基础上再收缩变短,可以将拉长时蓄积的弹性势能迅速发挥出来,产生更大的力量,但也更容易造成肌肉疲劳。基于拉长-缩短理论原理,出现了超等长训练方法,用于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2)静力性运动

静力性运动也称等长运动或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力等于阻力,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活动。日常坐、站时,肌肉均在做等长收缩,来维持身体姿势。

临床康复治疗时,常将等长运动作为练习肌肉力量的方式,用于损伤早期制动情况下,起到预防失用性肌萎缩、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3)运动形式对肌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对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影响不同。

耐力训练主要引起的肌结构变化是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增加,线粒体体积增大、含量增加,ATP酶活性增加,毛细血管网增多;主要引起的肌功能变化是:肌肉耐力增加,抗疲劳能力增强。对于耐力训练而言,选择的阻力负荷应以20次动作以上为宜。

抗阻力量训练主要引起的肌结构变化是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募集的神经元增多,肌蛋白质合成增加,无氧酵解能力提高,线粒体相对减少,肌结缔组织增厚;主要引起的肌功能变化是:肌肉最大力量增加,爆发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