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验室检查
1.尿糖测定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阳性只是提示血糖值超过肾糖阈(约10mmol/L),因而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可能。并发肾脏病变时,肾糖阈升高,虽然血糖升高,但尿糖阴性。肾糖阈降低时,虽然血糖正常,尿糖可阳性。
2.尿酮体测定
初发病者尿酮体阳性提示可能为1型糖尿病,对2型糖尿病或正在治疗的患者,提示疗效不满意或出现了急性代谢紊乱。
3.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血糖值反映的是瞬间血糖状态,常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抽静脉血或取毛细血管血,可用血浆、血清或全血。例如,血细胞比容正常,血浆、血清血糖数值比全血血糖可升高15%。诊断糖尿病时,必须用静脉血浆测定血糖;治疗过程中,随访血糖控制情况可用便携式血糖计测定末梢血糖。
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须进行OGTT。OGTT应在清晨空腹进行(空腹指无任何热量摄入8h以上),成人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10min饮完,测定空腹及开始饮葡萄糖水后2h静脉血浆葡萄糖。儿童服糖量按1.75g/kg计算,总量不超过75g。
可影响OGTT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试验前连续3天膳食中糖类摄入受限、长期卧床或极少活动、应激情况、应用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糖皮质激素等)、吸烟等。因此,急性疾病或应激情况时,不宜行OGTT;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试验前3天内摄入足量碳水化合物;试验前3~7天停用可能影响结果的药物。
4.糖化血红蛋白(GHbA1)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GHbA1是葡萄糖或其他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非酶催化反应(一种不可逆的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GHbA1有a、b、c3种,以GHbA1c(HbA1c)最为主要。正常人HbA1c占血红蛋白总量的3%~6%,不同实验室之间其参考值有一定差异。血糖控制不良者HbA1c升高,并与血糖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由于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的寿命约为120天,因此HbA1c反映病人近8~12周平均血糖水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提出,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需要注意HbA1c受检测方法、有否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红细胞转换速度、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HbA1c不能反映瞬时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情况,也不能确定是否发生过低血糖。
血浆蛋白(主要为白蛋白)同样也可与葡萄糖发生非酶催化的糖化反应而形成果糖胺(Fructos Amine,FA),其形成的量也与血糖浓度和持续时间相关,正常值为1.7~2.8mmol/L。由于白蛋白在血中半衰期为19天,故FA反映患者近2~3周平均血糖水平为糖尿病病人近期病情监测的指标。
5.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
①胰岛素释放试验:正常人空腹基础血浆胰岛素为35~145pmol/L(5~20mU/L),口服75g无水葡萄糖后,血浆胰岛素在30~60min上升至高峰,峰值为基础值的5~10倍,3~4h恢复到基础水平。本试验反映基础和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释放功能。胰岛素测定受血清中胰岛素抗体和外源性胰岛素干扰。
②C肽释放试验:试验方法同“胰岛素释放试验”。正常人空腹基础值不小于400pmol/L,高峰时间同上,峰值为基础值的5~6倍,也反映基础和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释放功能。C肽测定不受血清中的胰岛素抗体和外源性胰岛素影响。
6.自身免疫抗体测定
1型糖尿病患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IA-2A及ZnT8等抗体可呈阳性,早期阳性率高,对诊断有帮助;随着病程延长,阳性率逐渐降低。在一级亲属,如上述抗体阳性,对预测糖尿病发病有一定的价值。
7.其他
糖尿病人随着病程进展,多有各种并发症与伴发病,应根据相应病情选择的辅助检查,定期对眼部特别是眼底、周围神经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和相应伴发病等进行筛查。这些对病情的评估、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的判断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