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均可导致血脂异常。临床上,根据引起血脂异常的原因将血脂异常分为原发性血脂异常和继发性血脂异常。

(一)原发性血脂异常

原发性血脂异常是指无明确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继发因素,如疾病、药物等所致的血脂异常。原发性血脂异常大多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又称为遗传性或家族性高脂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属于单基因、常染色体遗传性胆固醇代谢异常,多为显性遗传,隐性遗传罕见。目前,公认的FH致病基因包括3个显性遗传基因:LDLR、ApoB、PCSK9,1个隐性遗传基因:LDLR衔接蛋白1(LDL Receptor Adaptor Protein1,LDLRAP1)。≥90%的FH患者为LDLR致病性突变所致,其次为ApoB致病性突变,后者在我国FH患者中比例较高。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如信号转导衔接蛋白1、溶酶体酸脂肪酶、马铃薯块茎储藏蛋白样磷脂酶结构域-5、ApoE等被认为可能也与FH的发病相关。

FH基因型可分为杂合子型FH(Heterozygous FH,HeFH)、纯合子型FH(Homozygous FH,HoFH)、复合杂合子型和双重杂合子型FH4种类型,以HeFH为多见。估测HeFH患病率1/250~1/200、HoFH为1/(16万~32万)。由于FH患者从出生就处于高血清LDL-C水平暴露状态,所以,ASCVD风险明显增加。家族性高TG血症由单一基因突变所致,通常是参与TG代谢的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或ApoC2或ApoA5基因突变导致,表现为重度高TG血症(TG>10mmol/L),其发病率约为1/100万。轻中度高TG血症通常具有多个基因突变特性。

(二)继发性(获得性)血脂异常

继发性血脂异常通常是指由导致血清脂质和脂蛋白代谢改变的潜在的系统性疾病、代谢状态改变、不健康饮食以及某些药物引起的血脂异常。继发性血脂异常与原发性血脂异常可能产生相似的后果。如摄取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饮食可引起胆固醇水平升高,酒精过量可导致高TG血症。药物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维甲酸、环孢素、抗抑郁药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病、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