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参考值范围

三、医学参考值范围

医学参考值范围(Medical Reference Range)也称正常值范围,是指“正常”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等专业指标的大多数个体检测值的波动范围,主要作为判断某项指标正常与异常的参考依据。在这个定义中,“正常”人群是指排除对所研究指标有影响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特定人群。例如,欲建立某特定人群体内红细胞计数或白细胞计数的参考值范围,肢体残疾人亦可作为“正常”人群。

所谓大多数,取决于资料的性质和研究目的,专业上认为80%~99%范围内的任一位点均可。一般采用人群95%的个体某项医学指标的取值范围作为该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实际应用中,要考虑“正常人”和“病人”的数据分布特点(图9.6),权衡假阳性和假阴性水平,选择适当的范围百分比。

此外,若目的旨在降低误诊率、减少假阳性错误,参考值的范围适宜偏大;反之,若目的旨在降低漏诊率、减少假阴性错误,参考值的范围则应偏小。

在确定参考值范围之前,研究者常常会依据对研究指标的了解来确定参考值范围的单双侧。有些指标,如身高、体重、血红蛋白等过高过低均属异常,则应确定双侧范围;有些指标,如血铅、发汞等仅在过高、肺活量仅在过低时为异常,则只需计算其单侧范围;还有些指标,若尚对其知之甚少,建议取双侧范围更为稳妥。同时,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必须抽取足够例数的样本(一般n>100),并判定是否应“分层”确定参考值范围。如果测定值在性别间或年龄组间差别较大,则应“分层”确定参考值范围。常用的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方法包括正态分布法和百分位数法。

图9.6 不同情况下“正常人”和“病人”医学指标检测值分布特点

1.正态分布法

正态分布法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

双侧1-α的参考值范围为x±zα/2s;单侧1-α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

若α=0.05,1-α=0.95,由于正态分布变量x在区间μ±1.96σ上取值的概率为0.95,所以正态分布资料双侧95%医学参考值范围为±1.96s。

【例9.11】某地144名健康成年男子的血清总胆固醇测量值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其=4.95mmol/L,s=0.85mmol/L。试估计该地健康成年男子血清总胆固醇的95%参考值范围。

【解】因血清总胆固醇测量值过高、过低均为异常,故应计算其双侧95%医学参考值范围为

上限:+1.96s=4.95+1.96×0.85=6.62(mmol/L)

下限:-1.96s=4.95-1.96×0.85=3.28(mmol/L)

即该地健康成年男子血清总胆固醇的95%参考值范围为3.28~6.62mmol/L。该范围表示该地95%健康成年男子的血清总胆固醇测量值在此范围内。但需注意,这并不能说明测定值凡是在此范围内都“正常”;也不能说明凡不在此范围内都不“正常”。因此,医学参考值范围在临床上只能作为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前面涉及的对数正态分布资料,也可以通过正态分布法确定其参考值范围。具体做法是,先将某变量观察值经对数变换后可转换成近似正态分布,求其对数值的参考值范围,再求反对数即为原变量的参考值范围。

2.百分位数法

百分位数法适用于非正态分布的资料。

双侧1-α的参考值范围为Px~P100-x;单侧1-α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Px,+∞)或(-∞,P100-x)。

同样以95%为例,双侧95%医学参考值范围为(P2.5,P97.5);单侧范围为≤P95适用于人体内有害物质如血铅、发汞等含量,仅有上限;单侧范围≥P5适用于肺活量等,仅有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