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健康档案建立
2025年10月13日
二、电子健康档案建立
①数据收集。医疗机构通过患者注册表和问卷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同时,医生或护士与患者进行面谈,询问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和生活习惯等。
②医疗记录转换。医院将之前纸质形式的病历转换为电子格式。这可以通过扫描纸质文档并使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其转化为可编辑和存储的数字文件。
③数据整合与标准化。医院将来自不同科室或医疗机构的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在整合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编码系统,如国际分类疾病(ICD)编码和统一医学词汇(UMLS),以确保数据一致性和互操作性。
④数据录入与更新。每次患者就诊时,医务人员将新产生的数据录入到电子健康档案中。这包括临床诊断、实验室结果、医嘱、处方药等。医务人员还会更新患者的就诊历史和治疗记录,以保持档案的连续性。
⑤隐私与安全保护。医院采取严格的隐私和安全措施来保护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这包括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和审计功能等,以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可以访问和修改档案。
⑥数据共享与交流。医疗机构之间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使得不同医疗机构能够共享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这样,当患者在不同机构就诊时,医生可以获取到完整的、连续的患者信息,提供更好的协调性护理。
⑦数据备份与恢复。医院定期对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备份,并建立灾难恢复计划。这样,在系统故障或数据丢失时,可以及时恢复数据并保证电子健康档案的可用性。
⑧持续更新与维护。医院持续更新和维护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这包括修复系统漏洞、升级软件版本、遵循最新的法规要求等,以确保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