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概述
流行病学是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在探索疾病病因、预防控制疾病、制定和评价公共卫生策略措施,以及改善人群健康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已经由传染性疾病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和健康等相关领域,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日趋完善成熟,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和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
流行病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史记》中用“疫”“大疫”来描述疾病流行;同期,古希腊著名学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著作中用“epidemic”一词表示疾病的流行。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传染病肆虐,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威胁。这一时期流行病学主要以研究传染病的人群现象为主,并进行了干预试验的尝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854年英国医生约翰·斯诺(John Snow)针对伦敦霍乱流行的研究。该研究开创性地使用了病例分布的标点地图法,对伦敦不同供水区居民霍乱死亡率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首次提出了“霍乱介水传播”的观点,并通过干预成功控制了霍乱的进一步流行,成为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分析与控制的经典案例。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由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加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渐形成,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也相应扩大到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健康相关状况的研究,研究内容也从研究疾病分布扩展到探讨病因。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医学研究实践,如英国医师Richard Doll和Austin B.Hill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美国弗雷明汉(Framingham)心血管病队列研究和涉及百万学龄儿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现场试验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分子生物学技术迅速发展,流行病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分子流行病学,从宏观和微观、环境和宿主(遗传)多个层面深入研究与疾病和健康相关的因素。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向医学领域渗透。流行病学作为一门与数据息息相关的学科,如何挖掘、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大数据资源,为临床和医疗卫生决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已经成为流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流行病学的定义随着疾病防治工作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较为公认的流行病学定义是:“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预防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个体。以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疾病及健康相关事件的人群分布特征及其规律性是流行病学这一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疾病和健康状态,并以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重点。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