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背景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86年《思考与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当中正式发表的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核心,认为个体的行为既不是单独由内部因素驱动也不是由外部因素驱动,而是由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影响。近年来,社会认知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结合了社会学以及政治学,应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如人际交往、社会影响、集体行为和自我概念等。可以说,社会认知理论是综合性的人类行为理论。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1.三元交互决定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是指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决定关系,其中包括个体、环境以及行为3个要素。在社会认知理论当中,个体是具有一定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学习者和观察者,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适当环境中进行表现。根据三元交互决定论(图12.4),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反馈和影响。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新的经验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同时,个体的行为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改变环境提供的刺激、引起他人的注意和模仿等。
图12.4 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
2.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而决定模仿或学习该行为的过程称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其实是一种通过人际交往和大众传媒学习新的模型,更多的是一种朋辈教育。
观察学习主要包含以下4个要素:
①观察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②模仿者。观察者选择性地注意并模仿其认为有益的行为。
③模型。被观察的行为者被称为模型,模型在学习者眼中是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模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或媒体中的角色。
④模仿过程。观察者通过注意、记忆、复制和操纵等方式来模仿模型的行为。
个体观察学习包含5个条件:
①注意过程(引起对象的注意);
②表象过程(对象将观察的行为保持在记忆当中);
③演化转化过程(对象需要有语言和行动力);
④动机过程(对象有动机);
⑤强化过程(在实施正确的行为以后强化)。
许多研究表明,观察者经常学习与自己相近的榜样,尤其在育儿教育、榜样教育当中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且具有很强说服力,未来也可作为医护人员实践培训的理论基础。
3.自我效能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认为行为由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其中,自我效能是个人因素中的核心要素。它决定了个体健康行为、态度的改变。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执行产生特定绩效所必需的行为。自我效能可以影响个体的动机、决策和行为选择。当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够成功的信心较高时,他们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相反,当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够成功的信心较低时,他们可能会避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缺乏行动力去实现自我的机会。因此,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健康行为活动的发生。
此外,在社会认知理论当中,个体的行为还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情绪、环境以及强化效应。个体自身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改变行为的重要障碍,环境则通过提供机会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强化则决定了行为改变的有效与否,是决定行为改变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三)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实例
案例: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识、态度、信念、行为以及疾病状况的作用评价
研究目的:评价基于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机制、社会认知理论设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措施。
研究方法:按照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纵向社区干预研究抽样方法,分为干预组150户家庭,对照组148户家庭。
研究内容:本研究结合了社会认知理论,设计了干预措施“安全屋”和评价方法。干预组在接受社区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家庭干预,自行设计的知识、态度、信念、行为问卷、《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的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作为评价指标。
研究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在知识总分、态度总分、信念总分、服药依从行为、家人支持行为总分都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家庭干预组相关知识、态度、信念、行为和疾病状态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
研究结论:家庭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知识、态度、信念、行为和疾病状态。
社会认知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患者在面对健康问题时的决策过程和思维模式,便于医生与患者沟通,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的一种理论框架,帮助临床医生评估患者对健康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反应,并了解患者是否遵循建议和治疗计划,从而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