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
不同的个体对同一运动负荷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并且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身体状态下,对同一运动负荷的反应也不一样。因此,运动处方必须因人而异,要根据每一个参加锻炼者或病人的具体情况精准制订出符合个体身体客观条件及要求的运动处方,切忌千篇一律。
2.循序渐进原则
机体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长期不运动的初练者和身体虚弱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对运动产生生理性适应。所以,制订和实施运动处方时,应当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和运动难度与强度,切不可操之过急,使运动量过大或增加过快。盲目地追求锻炼效果不仅会增加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也会使原本愉悦身心的锻炼变成一种痛苦的负担,影响锻炼者执行运动处方的兴趣和坚持锻炼的决心。
3.动态调整原则
对于初定的运动处方,要经过运动实践及多次调整后,才能成为符合自身条件的有效运动处方。此外,锻炼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情绪也会随着运动处方的实施而发生相应变化,因而要随着运动处方的实施与推进,视锻炼者的身体状况或病情的变化,对锻炼者重新进行运动能力、健康状况测试、评定,对运动处方进行适度调整。
4.全面性原则
随着运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运动实践中不再仅仅注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肌肉力量与躯体柔韧性同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注重身心全面健康,包括精神与身体和谐发展、通过锻炼解除心理压力、提高对现代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在运动处方的制订和实施中,应注意维持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全面身心健康”目的。
5.有效性与安全性原则
实施运动处方的运动,首先应保证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若超出安全的界限,则可能发生危险。例如,为提高全身耐力水平,运动强度必须达到改善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有效强度,也就是靶心率范围。如果运动超过这个上限,就可能有危险性。多数情况下,危险性小而且效果好的适宜强度是(60%~85%)HRmax。
6.提高运动依从性原则
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根据锻炼对象的环境条件、兴趣爱好来制订,提高锻炼者对运动的依从性,保证运动处方的完整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