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一、病因

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科学研究发现,受遗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消耗和体重调节的反应不同。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文化、国家政策、社区、家庭、卫生保健体系等。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并且表现为个体特有的生活方式。因此,肥胖者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一些对双胞胎、领养子女家庭和家系的调查发现,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但至今未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和分子机制,不能完全排除共同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人较胖。人群的种族、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不同。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占20%~40%。

目前认为,“节俭基因学说”和“节俭表型”是肥胖发生的重要机制。节俭基因(Thrifty Gene)学说认为,人类的祖先为适应贫穷和饥饿的环境,逐渐形成储存剩余能量的能力,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选择能量储存关联基因使人类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当能量储存基因型暴露于食物供给丰富的现代生活方式时,即转化为对机体损害的作用,引起(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近年来,基于个体的适应性变化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在胎儿期的营养缺乏如宫内营养不良环境下,个体产生调节或适应性反应,引起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代谢的持续变化,即“程序化”(Programming)过程,这样的个体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加敏感。这一理论被称为节俭表型(Thrifty Phenotype)。

(二)社会环境因素

全球超重肥胖率的普遍上升与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有关。在中国,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日益丰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人越来越多;在外就餐的情况增多,高脂高盐食品摄入过多。

政策、新闻媒体、文化传统、科教宣传、媒体广告等,对膳食选择和身体活动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广告中的高脂、高糖和高盐的食品对食物选择有很大影响。

(三)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热量摄入增多和体力活动减少。膳食是人体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膳食的数量和构成是影响人体能量摄入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食物供应充足丰富,人们对能量的基本需求满足后,膳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动物性食物和各种深加工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谷类食物摄入量减少,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没有显著改善。膳食总能量摄入超过消耗量,且脂肪提供能量的比例显著增加。膳食结构的变化使得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大。

饮食行为、每日进食的时间分布以及饮食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吃早餐常常造成午餐和晚餐摄入的食物较多,导致每日的食物摄入总量增加,最终使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储存起来。进食速度快,大脑摄食中枢未能及时对传入信号做出相应调节,未能及时产生饱足感,不能很好地控制进食量。此外,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或含糖饮料,尤其是感到生活乏味或在看电视时进食过多零食等不良进食行为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由于食物丰富,家庭中的备餐量往往超出实际需要量,为了避免浪费而将多余的食物吃下,也可能是造成进食过量的原因之一。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静态生活的时间显著增加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职业性和家务性身体活动强度下降、时间减少;交通方式的改变导致交通性身体活动强度下降;坐着看电视、电影和玩手机是人们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造成了休闲性活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