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

▲药物

药物可治病,但使用不当、滥用药物或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也经常会成为便秘的因素。

泻下药:泻下药是指有致泻作用的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某些病症,有时也用于某些疾病的检查之需。临床上疑有肠道病变,在做胃肠钡剂造影前常需要服用泻下药,为清肠、灌服钡剂做准备,每当服用钡剂后,第二天会出现大便干结不通,这是由于强泻剂导致过多水分的耗伤,引起便秘的现象。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非常注意自我保健,但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一旦遇到大便不通就会去买番泻叶之类的泻下药。还有一些人非常注重个人形象,出现肥胖时,会在广告效应的驱使下,去购买减肥药,殊不知大多减肥药中都含有泻下剂,服用时大便一天几次,一旦停药,肠道失去药物的刺激,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若此时再用泻药,往往产生耐药性;疗效减退或无效。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滥用泻下药和减肥药,有效的方法是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注意多饮水,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胃药:碳酸钙、氢氧化铝、硫糖铝、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丽珠得乐等药物都可能引起便秘,这类药物大多可中和胃酸,吸收肠道水分。如碳酸钙是不溶于水的制酸剂,服后能产生二氧化碳,引起腹胀;氢氧化铝有收敛作用,服后可使大便干结;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丽珠得乐,服用后会出现便色发黑,大便干结难解现象,同时可出现舌苔发黑,但停药后这些症状均可消除。

中枢神经系统药:此类药物中少数可引起便秘,如抗抑郁药多塞平(多虑平),有较强镇静作用,在治疗抑郁症,调节神经、解除焦虑不安的同时,也可影响神经反射,抑制肠蠕动及肠壁肌肉收缩功能而发生便秘。因此,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服用过量或长期用药,均应引起注意,以防便秘发生。

止泻药物:止泻药物可治疗腹泻,但如应用过量或服用时间过长,则会过多吸收水分而产生便秘。如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呋喃唑酮(痢特灵)、氢氧化铝等药应用过量都可有便秘的出现。

抗高血压药物:抗高血压药物中不少可产生大便秘结,如可乐定、樟磺咪芬、美卡拉明等均有发生便秘的不良反应。

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东莨菪碱、颠茄合剂等药物,可以使肠道平滑肌松弛,分泌减少,大便干结不通。

另外,吗啡及有关麻醉药;钙离子拮抗药如硝苯地平,抗惊厥药如苯巴比妥,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抗帕金森病药如苯海索,化疗药如长春新碱,以及铁剂、利尿剂等药物均可以抑制肠的蠕动,或使肠黏膜吸收增多,分泌减少而引起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