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吃,你不会便秘 跟我吃什么?跟我吃海蜇
出没沙咀如浮罂,复如缁笠绝两缨,混沌七窍俱未形,块然背负群虾行。
——宋代·沈如求《海蜇》
海蜇为海蜇科动物海蜇的加工品。又名石镜、水母、蜡、海蛇、水母鲜、海僧帽等。是一种生长在海洋里的大型水生水母类动物,可分为伞部和口腕两部分。伞体厚而高,形如半球状。直径通常为25~30厘米,大者可达50厘米。海蜇的各种器官都在口腕部。
海蜇是低等的腔肠类动物,它们的身体只有两个胚层。外胚层组成身体的外部,内胚层围成内腔。它们的消化管只有一个开口与外界相通,也就是说,口和肛门是在一起的,真像一个装不满的大口袋。
宋代诗人沈如求曾在诗中描述了海蜇的生活习性,他说:“出没沙咀如浮罂,复如缁笠绝两缨,混沌七窍俱未形,块然背负群虾行。”写的很生动逼真。像罂粟、缁笠般美丽的海蜇,利用其大伞一开一闭地在大海中邀游,可是只要触动它的触手,就会立即放出毒刺,小生物遇上毒刺,就成为它的牺牲品,人若遇到,也会被刺得痛痒难忍,可能它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因此在捕捞时,先用长标刺穿其伞体,然后再用网捕获。捕得后用石灰、明矾浸制,再榨去其体中水分,洗净,再用盐腌渍。
海蜇生长在河口附近和泥质海底的海水中。8~9月间常成群浮游于海面。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地。
海蜇的加工产品分为两种,一谓海蜇皮,一谓海蜇头。海蜇头坚厚成块,虽谓头,实际上并无头形。海蜇皮一般都是小张的,1000克以下的小海蜇只能制作海蜇皮,大海蜇可以制成海蜇头和海蜇皮。海蜇皮一般分三等:一等品片大色白,肉质透明结实,无血里,无泥沙杂质,脆嫩;二等品色白或乳白色,稍有血里;三等品片小,色黄,有血里和沙子杂物。海蜇头品质好的,朵大,瓣完整,边沿无杂物,肉坚实有韧性,无汤心,米黄色,有光泽,脆嫩。海蜇皮和海蜇头有新旧两种货色,新的较淡,旧的较黄,越陈旧者越脆嫩。海蜇皮的面上,有一层褐色的薄膜,吃前要用清水浸泡1~2天,然后轻轻撕去膜,再用清水洗净。海蜇的品种很多,有捕捞价值的主要有红蜇、梅花蜇、花蜇等,其中以红蜇最好。大的海蜇一个可达15~20千克,小的也有1千克左右。
海蜇的吃法很多,可生吃和熟吃,可煮食、炒食、凉拌。人们经常吃的是凉拌海蜇。此外还有番茄海蜇、什锦海蜇、甜酸海蜇、红烧海蜇头等。在海边的人可以吃到新鲜的海蜇,是将捕获的海蜇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洗净切成丝,再用热水烫洗1次,加入酱油、醋、糖、香油、味精等拌吃,很是爽口。也可以和蔬菜一起炒食,方法是将黄瓜、萝卜、白菜等切成丝,先用盐渍一下,去掉盐水,用糖醋泡上半小时,再和上述切成丝的海蜇在锅中一起炒一会,勾芡后食用。做松脆海蜇的方法是将干净的海蜇在开水中焯一下,切成丝,再在温水中冲1次,加调料凉拌即可。要注意的是用开水焯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海蜇会缩水变老。
海蜇不仅是美食,而且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海蜇味咸,性平,无毒。功用为清热,化痰,消积,润肠。主治痰嗽、哮喘及痞积胀满,大便燥结,脚肿等症。海蜇自古即入药。《本草纲目》谓:“海蜇咸温无毒,主治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疾、丹毒、烫火伤。”《本草拾遗》谓:海蜇可以“疗河鱼之疾”、“能解河豚中毒之症”。《医林纂要》谓海蜇有“补心益肺,滋阴化痰,解渴醒酒,止嗽除烦”等功效。
海蜇皮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质3.7克,脂肪0.3克,糖类3.8克,灰分18.7克,钙150毫克,磷30毫克,铁4.8毫克,钾160毫克,钠235毫克,铜0.12毫克,镁124毫克,锌0.55毫克,硒30微克。维生素B10.01毫克,维生素B20.04毫克,烟酸0.2毫克,维生素B120.2微克,维生素E 2.13毫克,维生素D 9微克,叶酸3微克。尚含有胆碱。每千克海蜇含碘达1 320微克。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海蜇有类似乙酰胆碱的作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它含有丰富的甘露多糖等胶质,能防治动脉硬化、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有满意的疗效。对各期高血压均有显效,特别对早期高血压的疗效较好,长期服食可使血压稳定,且无不良反应。著名方剂雪羹汤是以海蜇和荸荠协同使用,可治疗早期高血压症。
海蜇富含碘,对甲状腺肿和其他缺碘性疾病的防治有好处。
海蜇皮可外敷治疗头风(贴两太阳穴)、治膝髌风湿(贴患处)、治无名肿毒(用白糖霜揉软,中开一孔贴上)、治流火(贴上,干则更换)、治烂腿(照疮大小,剪作膏贴)。
海蜇可作为老年人阴液不足,肠中干燥,致大便艰难者的滑肠通便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