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吃,你不会便秘 跟我吃什么?跟我吃竹笋

跟我吃,你不会便秘 跟我吃什么?跟我吃竹笋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唐代·白居易《食笋》

嫩笋香苍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唐代·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

岭南市裹笋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带雨咒来和箨煮,中含柘浆新甘露。可齑可脍最可羹,绕齿蔌蔌冰雪声。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

——宋代·杨万里《煮笋》

竹笋,俗称毛竹笋,古人称之为竹萌、竹胎,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植物毛竹或同科各种竹子的幼苗或嫩茎或缩短肥大芽,所以又有竹笋的雅称。竹子原产中国,资源丰富,且任何竹子都能产笋,竹笋鲜美可食。菜用竹笋须组织柔嫩,无苦涩异味,或者经加工后能去苦涩味的。我国各地均有出产,尤以长江以南各省产量较多,主要品种有毛竹、早竹、鸡竹、青竹、麻竹、绿竹等。竹子喜温怕冷,生长适温16~20℃,根系浅,抗旱力弱;要求湿润环境,并需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排水通气良好的土壤。如遇干旱或严寒,土壤瘠薄、病虫害多,竹林易开花结实死亡。虫蛀之笋称为“虫笋”,与竹笋、竹花、竹茹、竹沥等,均可入药,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竹笋肉质细嫩,松脆爽口,滋味鲜美,古往今来,一直被视为菜中珍品,有“山珍”之誉,获得“蔬食第一品”美称。历代文人名流,写出了不少格调高雅的咏笋诗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食笋》诗中写道:“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宋代诗人杨万里在《煮笋》诗中,对竹笋的质地、营养价值、烹调方法都作了极高的评价:“岭南市裹笋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带雨咒来和箨煮,中含柘浆新甘露。可齑可脍最可羹,绕齿蔌蔌冰雪声。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初食笋呈座中》诗中写道:“嫩笋香苍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收到友人从南方馈赠的竹笋后,写诗答谢说:“胡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骄头玉婴儿,一一脱棉绷,疱人应未识,旅人眼光明。”苏东坡还曾有赞美笋味可与鱼香媲美的诗句:“长江绕廓知鱼美,佳笋连山味更香。”从历代名家对竹笋的赞美诗中,人们不难看出竹笋的身价之高。

对于竹笋的治病功效,祖国医学也早有认识。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竹笋性甘寒,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归纳竹笋的功用时说,竹笋治消渴、利水道、益气、祛疾、爽胃。据《纲目拾遗》记载,竹笋“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另据《食物宜忌》记载,竹笋“消痰,清肠,透毒,解醒,发痘疹”。以上的论述有不少涉及眼、耳、鼻、口以及颜面皮肤的养护,并且,益气通血脉,透毒发痘疹等均与美容直接联系在一起,其寓意是很深刻的。

现代医药学研究资料表明,竹笋的以上药用功效是与其所含营养成分密切相关的。竹笋的种类有八九十种,一般分为冬笋、春笋、鞭笋和干笋(又名“玉兰片”)。竹笋中含有16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的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等均有一定的含量,而且谷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也相当丰富,他们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竹笋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钙、磷、铁、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竹笋所具备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生物学特性,对于体型肥胖的人来说,是一种天赐减肥良药,竹笋含有较强吸附油脂能力的纤维,当食入一定数量的竹笋后,食物中的油脂会不断地被竹笋纤维吸附,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胃肠黏膜对脂肪的吸收和蓄积。临床观察反映,体型肥胖者每天摄入50~100克竹笋,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食5~10个疗程,有较明显的减肥效果。对一般人来说,经常食用竹笋,可以达到健身减肥的目的,并保持体型健美。

由于竹笋中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需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对维持皮肤、黏膜、肌肉的营养,保持面部皮肤的细嫩十分有益。竹笋里有一种白色含氮物,据有关报道说,它是竹笋特殊芳香风味的来源,一经和各种肉类合烹,鲜味更为突出,它可溶于汤汁之中,并能使不少菜肴增添诱人的美味,有利食品摄入,起到特殊营养作用。竹笋含有较多的纤维,食用竹笋尤其是短缩肥大毛竹笋,在嚼食中可增强面颊部肌肉的功能,并能使微循环血脉流畅,保持黏膜、皮肤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起到护肤美容作用。

对于竹笋的吃法,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后人多以竹笋为“百搭”,与它物相配,相得益彰,味更鲜美。在我国,也有竹笋单烹而成为名点佳肴的。

由于竹笋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及难溶性草酸钙,平时胃肠道消化吸收不良的人,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出血、尿路结石、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人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