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目研究
(一)研究目标
艺术创新团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长宁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以理论的高度、团队的力度、内容的宽度以及研究的深度,组建具有代表性的团队,探索学校艺术文化创意园建设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校际联动的策略、途径、模式等运作机制。通过研究,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建设校园文化创意园,进而提升区域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准。
(二)内容与实施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针对“长宁”的校园特点,以团队现有的人力资源,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地理顺一些结果,推出一些成果,形成一些效果。为此,团队走访了每一所联动学校,了解了学校的艺术现状,挖掘了学校的悠久历史,聚焦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了学校的创新品位。基于这样的目标,每一个基层学校锁定了一个创新方向,形成了有目标的实施策略。
1.创学教委精神,引领区域特色
2019年,上海市教委相继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决定在中小学组织开展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此次项目建设并非校园内部的特色社团建设,而是区域内中小学艺术“一条龙”项目的布局与联建。一向以“民乐教育”为荣的延安中学此次是如何发挥“龙头”作用、创新民乐发展的,延安中学戴建子老师有专题汇报。
2.创作校园铃声,推动创意学习
长宁区的天一小学有一个未来学习中心,它的主旨就是创意学习。英语创学、小蚂蚁歌舞剧等都是这个学习中心的主要角色。而今天,它要带给大家的则是充满趣味的校园铃声。
校园铃声?不就是放几首世界名曲或轻音乐?No!这哪是创意啊?这些铃声可是“小不点们”自己创作的噢,天一小学邢灵燕老师对此颇有经验。
3.创发综合课程,培养综合素养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综合能力哪里来?创新思维哪里来?天山初中的汪微老师对综合课程有独到见解。
4.创设校园环境,浸润民族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特别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娄山中学,这个以京剧等艺体为特色的学校,坚守国粹,以新课改的理念孕育了戏曲新种——改良京剧,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娄山中学的王莉雯老师进行了研究。
5.创用乐器功能,实现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是上海市政府联合市信息委、市教委推出的一个师生、家长间的网上互动平台,多年来,它为用户获取教学信息、联系学校家庭等提供了优质服务。创新团队的李晶老师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乐器演奏,推出了家校互动的又一个新招。
6.创新信息技术,赋能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以及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如何突破传统模式的藩篱、进行信息功能的重塑,复旦初中的王世明老师依托市级课题进行了信息技术的“四化”建设,不仅激励了学生的学习自信,也走出了评价的创新之路。
7.创办艺术作坊,提升自主能力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艺术创新既要依托学校文化、又要发展学校文化,天山二中挖掘学校“博趣小剧场”的文化底蕴,打出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条龙创演特色,提升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王玥老师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8.创编曲艺新曲,建设校园文化
姚连生中学的评弹和“吴越文化”可谓名闻遐迩,一系列相关的校本课程相继诞生。此次他们又推陈出新、老曲新唱,将艺术的内容跨界到其他学科,将课堂文化拓展到校园文化。姚连生中学的戴玮老师为此做了很多实事。
9.创立戏剧课程,打造学校特色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江五小学的亮丽风景是“紫藤花园”,精心打造的校本课程犹如蜿蜒的藤、蹁跹的花,散发了浓郁的“紫藤”芳香。江五小学的朱炫炫老师有很多这样的“紫藤”故事。
10.创建学习沙龙,开挖音乐功能
在学校、在课堂,音乐一直以审美培养的角色站在学科的行列中。面对高三紧张的学习态势,复旦中学的禹昕想到以音乐的情感性来强化其教化作用、扩大其学科功能,为缓解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提供了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