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课堂实践
我以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非洲掠影》第一课时《你好,非洲》为试点,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教材来说,《雪神颂》是《非洲掠影》单元的重点,作品反映了非洲人民为了求雨而进行的祭祀活动,作品涵盖了鼓乐、舞蹈、歌唱等3个部分,是非洲音乐的一个缩影。所以学习的重点是从歌、舞、鼓等3个方面去了解并学会欣赏非洲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从实践中体会非洲音乐的核心——纷繁复杂的节奏。
学生层面,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知,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又各有所长。有些学生能歌善舞,有些学生节奏感强,有些学生擅长做编剧之类的“幕后英雄”。通过“合作学习”,角色分配,恰好能取长补短,完整、出色地完成任务。
(二)教学流程
依据教材与学情分析,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图2 教学流程
“唱响非洲”“舞动非洲”和“鼓韵非洲”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为“合作学习”作准备;“欢腾非洲”是以小组合作为形式进行的教学综合活动,即所谓的“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准备工作中,通过看教师示范、聆听音乐、观看录像、学唱歌曲、舞蹈模仿、节奏组合以及小品演绎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充分体验和感受非洲“歌”“舞”“鼓”的艺术魅力,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创设情景、角色分工(部落酋长、鼓手、舞者、村民观众)、分组练习、情景呈现等流程,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创造性的思维,让情感升华,让心灵净化。
(三)亮点——“合作学习”实施
1.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对非洲音乐元素的探索与学习,体验非洲丰富多样而独具特性的音乐文化以及非洲音乐与社会生活、劳动的联系。
在体验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创造,结合“歌”“舞”“鼓”,演绎热火朝天的欢乐景象。
2.优化学习小组
按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合理分组,组员分别扮演部落酋长、鼓手、舞者、村民观众等角色,各司其职,发挥才能,即使是“歌”“舞”“鼓”均不擅长,也要当一个合格的观众,为营造狂欢的氛围尽最大的努力。
3.汇报交流演出
通过“合作学习”,将学习成果以表演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主演”肯定是不遗余力地投入,“配角”甚至是“观众”积极性也很高,在“合作”中对非洲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验。
演出场景举例如下:
一位同学扮演酋长,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部落狂欢”即兴创演活动。台上部分为部落鼓手,演奏金贝鼓,其余同学为村民观众,边唱非洲歌曲边配合鼓手表演。
台上是一群舞者在通过自由舞蹈祈雨,台下村民一起伴唱,用拍手和跺脚的方式加以伴奏,一位同学演奏康佳鼓为大家伴奏。
同学们自创多样化的演奏方式(如双腿夹鼓,盘地而坐),演奏非洲金贝鼓,节奏、音色都具有多样化。
扮演非洲小酋长,进行多线条的即兴创编节奏组合展示。
将非洲歌唱、舞蹈、鼓乐结合在一起,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创设非洲人民劳动的情景……
4.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一向是教育界的难题,如何让评价不再“绑架”教育,而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是值得研究的。对于“合作学习”而言,评价应以团队为单位,考虑“团队凝聚力强”“成员各司其职”“主题特色鲜明”“内容结构完整”“呈现形式多样”等5个指标。
对于《你好,非洲》一课,我细化了评价指标,设计了表1:
表1 《你好,非洲》评价
这种团队竞赛的评价方式在心理上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也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