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一)关于“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成效的反思
《你好,非洲》一课通过目标明确的合作化学习,基本达到了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但不可否认,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慢慢习惯,师生不断磨合,所以在实施之初,一定是效率低下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效率会成倍提高。
事实上,“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有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影响了所谓的效率(进度)。但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教学只注重预设和进度,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积极性,成效不大,所以重视进度不如重视质量。
(二)关于“合作学习”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
课堂实施“合作学习”之后,教师看似从核心位置“退居二线”,实则任务更为艰巨,对能力的要求更高,责任心也要更强,否则,“合作学习”必将流于形式。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时,各小组是否在按照学习要求认真讨论,是否有突破,需反复巡视。比如,在“歌”“舞”“鼓”如何完美结合等关键问题的讨论上,教师要走到各组中间,甚至参与某一小组讨论,以发挥引领作用。
2.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
教育“锦上添花”固然好,但更需要“雪中送炭”。比如,教师提问的对象可以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者或是相对最弱者,让他们代表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虽然他们的回答可能是结结巴巴的,甚至是词不达意的,但还是要给予机会,不到之处再由能力相对较强者补充完整,唯有如此,相对弱者才不至于游离在“合作学习”之外。又如,在汇报演出时,教师可以向小组提出建议,由唱歌强的同学跳舞,由跳舞好的同学打鼓,由会打鼓的同学唱歌,这样做,何尝不是丰富我们的人生呢?
3.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的功能
评价表设计好了,发下去了,打过分了,教师要做的仅此而已吗?不是,教师要发挥评价的功能,以“评价”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检测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检测课程内容是否适切(有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养),为改革(或改变)提供实证。如果《你好,非洲》评价时显示非常成功,《你好,美洲》岂不是可以借鉴?若是《你好,非洲》在评价中暴露了问题,那么,《你好,亚洲》岂不是可以少走不知多少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