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笛子独奏《平湖秋月》的音乐片段的聆听,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乐、诗中的月夜》。
(二)以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礼乐篇中的一个片段欣赏,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即以《春江花月夜》为例,领略乐与诗中月夜的艺术魅力。
说明:以2008北京奥运会幕式礼乐篇中《春江花月夜》片段作为欣赏导入,引发学生对古典名作《春江花月夜》的学习兴趣,及对《春江花月夜》艺术魅力及人文内涵的探究愿望。
二、赏析——乐之韵
(一)简要介绍古曲《春江花月夜》。
(二)引入学习内容“赏析——乐之韵”。
(三)欣赏乐曲引子部分,听辨乐曲主要运用的乐器,感受作品所描绘的意境。
(四)欣赏主题部分,从鲜明的音乐要素出发,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五)视唱主题部分旋律,用竖笛吹奏,分析旋律的特点及其作用。
1.视唱主题部分旋律,注意旋律部分的附点八分、高音区、后十六节奏、前十六节奏、全十六节奏等难点表达。
2.用竖笛吹奏旋律,注意高音指法的转换,以及附点八分、高音区、后十六节奏、前十六节奏、全十六节奏等难点表达。
3.以五句分接龙式的吹奏表达,体会旋律的结构特点或创作手法。
4.理解旋律表现手法的作用
(六)为该部分起个标题,更加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说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以“乐之韵”从《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中领略《春江花月夜》中的古典艺术之美,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同时通过对主题音乐的唱、奏表达及古乐在结构、表现手法手法上的领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过渡
3首与月亮关联的诗句的呈现,引入对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学习。
四、品析——诗之意
(一)聆听配乐诗朗诵,从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诵中,联想作品所展现的画面。
(二)交流赏诗后联想到的画面。
(三)诗歌吟诵,品味诗的意境。
(四)诗乐结合,填词歌唱,体会乐、诗结合的特有魅力。
说明:品诗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它有着一品音韵,二品内涵,三品意境。有人说,中国文化以“诗乐合一”为最高境界之美。中国文学传统常称诗为“诗歌”,足见诗与音乐有多深的渊源。本部分以诗乐结合,填词歌唱,体现了乐、诗结合的特有魅力。
五、拓展——诗意的月亮
由学生用我们自己方式,一起唱唱月亮,一起诵诵月亮。
说明:拓展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表达的途径,是审美实践能力得以体现的标志性所在,是实践力行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开放性作业的体现形式。学生通过一起唱唱月亮,一起诵诵月亮及其准备过程,便是实践能力能得以实现的所在。
六、小结
从月文化的高度,让学生理解月亮负载着深刻的文化信息,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走向了世界。也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