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已近3年,它意味着长宁区艺术创新团队的团龄已近3岁。

3年前,自己刚评上“正高级”不久,上海市普教系统第四期名校长名师工程开始启动,“种子计划”“攻关计划”“高峰计划”的建设计划同时推出,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前所未有。跳眼的是,文件明确规定双名基地的主持人必须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或前任主持人。一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达标者一下感到责任在肩。

巧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段,长宁区委组织部下达了新一轮长宁区创新团队的建设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选拔创新团队的领衔人。文件在首要位置亮出了“高端引领”的标准:以区域内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团队领衔人。责任,自不待言!

文件同时下达、工作同时涌来,校领导从人的生涯发展角度第一时间对我作了以上两项工作的动员,而我,出于效率的考虑,决定选择其一,选择哪一个呢?我想:上海的艺术教育近年来人才辈出,掐指一算,音乐、美术特级教师已不下10余个,他们在市、区各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了前进方向,并且还将继续发光发热。而长宁区除了我,没有其他音乐特级和正高,它似乎在告诉我:长宁区的艺术教育更需要我去做点实事,更何况,自己是在区委组织部的关心下,一步步从“优秀青年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物”成长起来的,接受了那么多荣誉,难道不应该于此时站出来,为长宁奉献点什么吗?而眼前的创新团队不就是一个做事的平台吗?它可能不是什么耀眼的荣誉,但其担当与日后的成就难道不比我之前接受的所有荣誉更加值得称颂?对,我就选择申报创新团队领衔人!

机遇总是留给有思考的勤奋者,经过选拔,我如愿了,成为长宁区新一轮创新团队的领衔人,而我也从之前的教育系统的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领衔、种子计划带教的角色而跃升为区域综合系统的团队领衔!

毋庸置疑,创新团队的特点在于创新。它不是艳丽花瓶的展现与已有成果的再现,而是创新思维下的探索前进。在团队秘书处的协助下,工作组组建团队、聘请专家、搭设机构、策划活动……力求做到管理科学、研修创新、成效显著。

幸运的是,团队的建设分别得到了资深专家包菊英和沈民冈的大力支持!他们分别从教研与科研的角度,为学员所在学校量身定制了创新发展方向。10位学员老师不仅依托课题,寻找到了学校发展的方向,还通过项目课程化,进行了课程、教材、教法的创新教学。教研与科研的联手,使得老师们目睹了特色打造的全过程,也分享到了创新成果的魅力芳香。付出与所得可谓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创新团队的创新之路注定是充满曲折的,但通过艰苦探索的创新之路必将呈现一片光明!在长宁区艺术创新团队年满3岁之际,我们要呈现给大家的不仅是学校的艺术风采,还有造就艺术风采的这批创新者的奋斗历程,《音乐教育新探》便是他们留在这条创新大道上的足迹。

打开《音乐教育新探》,专家的谆谆教导竖立了理论航标(导文);艺术的问题瓶颈打开了科研视窗(课题);教育的认识观念构筑了教育论坛(论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垒起了教学讲台(教案);师生的教学故事投射了课堂剪影(案例);教师的职业遐想勾勒了音教畅想(随笔)。《音乐教育新探》成了学员们吐露心声、表达思想的音教园地。

也许是从事了同一种职业,拥有着同一个梦想,长宁区艺术创新团队吸引了很多编外同仁,他们有的有意入编,有的有意旁听,然而编制所限,他们无缘创新团队,但是作为曾经引领过的团队学员(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制学员、名师工作室学员、优青和种子计划的学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能不能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呢?对,把他们手中好的文章吸纳进来,一来互相学习;二来成就他们的科研梦想。毕竟,创新没有门槛、创造还需合作。

讲到合作,我的脑海浮现出这样一些人:我的领导、我的导师、我的同仁……感谢上海市长宁区委组织部和区教育局领导对由我领衔的创新团队的重视和关心,他们给予了我和我的团队在组织管理上的保障与评价机制上的激励;感谢上海市延安中学李德元等校领导对创新团队在活动实施、关系协调、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感谢市、区专家智囊团全体成员(蒋萍芳、席恒、余丹红、曹建辉、陈晞、张缨、宋玮、朱怡佳)在艺术政策与艺术教育方面的专业支撑;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两位导师——长宁区教育学院的资深专家包菊英和沈民冈,他们在艺术教研、艺术科研以及团队的创新建设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协助指导,团队工作由此熠熠生辉;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仁、我的团队,3年来始终和我并肩作战、同甘共苦。3年的打磨,早已使我们的关系亦师亦友、非同一般,彼此收获的不仅是事业,还有感情,真可谓此生足矣!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资深艺术评论人梅雪林老师的大力支持,一并致谢!

好了,后记写完、电脑合上,我似乎如释重负,因为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又完成了一件大事、一个大业,这个事业就是我的生命——艺术教育!

上海市延安中学 孙丹青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