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架构的指导思想
随着国家教材局对教材工作一系列指示的颁布,以及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材的严格审查与把关,教材编写组对教材的修订工作十分仔细缜密。在新修订的教材中,树立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一)体现国家意志
1.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教材是教学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范本。音乐是属于人文学科,具有明显的思想性与人文性,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十分深远。教材在修订中遵循“教材是国家事权”的精神,坚持以政治标准为首位。不但继续保持原有的《祖国颂歌》等单元(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还删除原有《国歌巡礼》单元,改为《美丽家园》(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由欣赏《春天的故事》(合唱交响曲)、《美丽的家园》(男女声二重唱),学唱《美丽中国》,吹奏《我的祖国》(两声部)等作品与实践活动组成。不仅有着很鲜明的主题,而且艺术水准很高。
2.确立立德树人的学科理念
修订教材力求把富有朝气和阳光,同时适合学生学习与实践的音乐作品选入教材,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校园菁菁》(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中,把原有的《童年》(罗大佑曲)删去,作为补充歌曲,而选入了《少年中国梦》新作。
(二)宣传民族文化
1.大幅增加中国作品
虽然原教材中中国作品已占了较大比重,但是尚未达到70%的比重。通过整套教材的曲目梳理,发现有很多优秀的中国作品可以入选,因此,教材中除了第三单元作为世界音乐的内容组建外,其余各单元都尽最大可能地选取优秀的中国作品诠释主题,如电视剧《西游记》片头曲、古琴曲《阳关三叠》等。使中国作品比例达到73%左右。
2.着力渲染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传承的艺术瑰宝,在修订中结合主题尽可能把这些珍品选入。同时,在保留原有民族音乐精品的同时适量增加各民族的音乐作品,以体现中国的多民族的文化构成。例如,在《节日欢歌》(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中,遴选了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优秀音乐作品交响组曲《火把节》,在《华夏乐韵》中以歌曲《龙文》取代原歌曲,使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得以更全面的展现。
(三)彰显时代特征
1.遴选优秀的音乐新作
通过教材20年的实践,有些经典是必须保留,但是有些作品确实显得陈旧。尤其20年来的音乐创作中不乏优秀作品。教材组抓住这次修订的机会,力求把近年来所创作的优秀佳作遴选入内,使教材具有时代的气息。例如,在《青春节拍》单元(七年级第二学期)删除原有比较陈旧的作品,增选《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员》《少年中国说》《又见彩虹》等各种风格的新作,使教材的时代感得以彰显。
2.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下的少年人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独特的个性及审美眼光,与教材编写人员的年龄差距较大,审美价值取向不一致。在教材修改中,教材组成员一方面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现代的美学观,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心理;另一方面把握好教材的育德目标与引导教育功能,在主题健康向上的前提下选择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情操和艺术鉴别力。如在《亲情友情》单元(七年级第二单元)中增加学生所喜欢的歌曲作品《梨花又开放》;在《青春的节拍》单元中增加了歌曲《十五岁的笑脸》,在风格与内容上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在《银海乐波》单元(六年级第五单元)中选用了动画片《粉墨宝贝》的主题曲《好姐姐》,使作品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具有流行音乐文化元素。
(四)完善知识体系
1.梳理音乐学科知识
本套教材在未修订前每单元也都已设定了学习的核心知识点。由于上海五四学制的分段,八、九年级采用“以音乐为切入的艺术”的教学方式,因此为避免学生在音乐本体知识掌握不达标的情况,在本次修改中进一步梳理知识,完善学科体系,增补了合唱、乐器分类、管乐队、交响曲等应知应会的知识,为国家教育部门的音乐质量检测做好应有的准备。
2.知识与作品紧密关联
修改中,音乐知识与音乐作品进一步密切结合,使知识的传授融入作品教学之中。例如合唱的概念,除了原有《在灿烂阳光下》以外,增加了其同名的女声合唱和男声合唱《天路》、童声合唱《校园多美好》等作品,使教材的教学目标明确。其意图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尽可能依附于作品的欣赏,从而认知能力得以提升。
(五)加强技能训练
1.调整技能训练要求
由于课时的限制,进行充分的音乐技能训练是比较难以实施的一项教学要求。本次修订中适当减少乐器吹奏的曲目数量,使教学内容集中,但是提高了歌唱的要求,提出适合班级教学的吹奏的技能要求,以此提升学生表现能力。
2.提升班级合唱水平
合唱教学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音乐教育内容,在此次教材修改中,对班级合唱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增加了简单的、适合班级学唱的两声部歌曲。如《送别》《春天的脚步》等少年两声部歌曲,为班级合唱教学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素材。
(六)融合姐妹艺术
1.融入多种艺术门类
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形态的,纯音乐的作品及音乐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作品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使音乐与艺术园地五彩斑斓。这些作品都应该是音乐课程所必须涉猎的内容,才能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本套教材原有的每册第五单元都是由音乐切入的姐妹艺术材料所构成。修改中保留了原有思路,并在一部分的作品选择上侧重音乐与相关艺术结合的作品,如《我的祖国》《十五岁的笑脸》等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电影歌曲。
2.引导综合艺术实践
修改后的教材在教学要求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在欣赏、歌唱与吹奏、拓展活动中对某些作品的实践方式做适当的综合性活动要求,使学生初步感受艺术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七)重视学科评价
1.整理单元测评题目
在本套教材试用本中,每个单元最后都设有《自我测评》栏目,这是对本单元学习主要知识内容的测评。为了给老师们留有余地,因此教学测评的内容仅选择必知必会的知识,便于课堂完成,教师也可以自行命题。
2.鼓励学生自测自评
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测评方式以课堂练习为主,鼓励学生自测自评,自行纠正,不需要用所谓“考试”作为强迫学生学习的手段。同时鼓励学生把课外学习的知识技能在课内展示,也把课内的知识作为课余作业在课外完成。
纵观以上修订后教材的呈现特点,可以看出,虽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尚未公布,但是修订后的教材尽可能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在政治导向、立德树人、学科素养、时代特征等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体现,以最小的改动实现教材质量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