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音乐想象力的心理基础
(一)音乐想象
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有一种能力,即我们可以通过某种事件的刺激,回忆、联想起另一种事物的形象,甚至在脑海中出现未曾接触过的或尚不存在的事物和情景,这就是想象。想象是人在大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所产生的新经验。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思考可能存在事物的能力,是发明新事物和创造新世界的源泉。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在音乐活动过程中,音乐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没有想象力,音乐犹如失去了生命力。而想象力的加入,犹如给音乐添上了飞翔的翅膀,孔子就曾有“余音绕梁,三月而不知肉味”的绝妙的审美体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是音乐审美想象高度融合碰撞的一段佳话;而“对牛弹琴”则是想象力缺乏的生动写照。
音乐想象活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表现在对音乐作词、作曲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如我们学唱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当我们唱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通过想象活动,可以展现出美丽的北国风光,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想象的价值也可以表现在对旋律、节奏、音响、曲调等的把握上,以及由歌词、曲调、节奏、和声、旋律等组合,而勾勒出的场景。如在乐曲模拟雨、雪、风、车、马、枪、炮、鸟、兽、禽、虫等发出的声音,听者感知后,自然会想象到其物其景;如听到《四小天鹅舞曲》《云雀》《百鸟朝凤》《杜鹃圆舞曲》《空山鸟语》后,听者自然会想象出其中的各种鸟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它具有非语义抽象的特点。音乐心理学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了想象力与音乐的关系,音乐想象是人在原有的对音乐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拼接、联想而形成的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可以描绘成:大脑接收到音乐信息,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响等在头脑中产生音乐的知觉形象和音乐表象,形成整体的音乐形象。在接触音乐时,大脑不仅能想象音乐原有的描述的情景,也能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或事物与听觉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象,这就是音乐的奇妙之处。
(二)音乐表征
在心理学中,表征(representation)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它是重要的认知心理活动。
如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想象活动在头脑中再造出具体的、个性化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和有画面的情景,这样的心理经历(如动作、语言、创作)就是想象活动过程。在这个产生了对音乐作品的认知(感受、体验、理解)、情感体验(欢乐、悲哀、愤怒)、动作描绘(肢体表现、语言表达)等,就是对音乐作品想象活动的表征。
在音乐想象中,听觉表象是最主要的特征。音乐听觉表象是在曾经感受过的音乐音响消失的时候,在主体头脑中仍然能唤起音高、音响、音色等要素的听觉表征,并能重塑听觉形象。由于音乐本身是时间的艺术,它具有瞬间流逝的性质,因此,其表象的形象性表现出确定性不足而变化性有余的特征,使人感到不具体又多赋动感,显得飘逸朦胧、灵活空幻。也正是由于音乐的这一特质,其表象的概括性则表现为有较高的抽象性。但同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音乐往往以一定的节奏赋予其表象以速度和力量的骨架,以旋律不同的进行方式,例如上行、下行、级进、大跳、小跳等,赋予其表象以某种地域、民族、时代等情绪、精神和灵魂,使表象更加明晰和丰富。
作为教师,当我们把握了想象与音乐作品理解的关系,认识到音乐的感知、学习、表现过程中想象活动的表征,以及这些表征与音乐作品的内在关系,便能够根据音乐教学的目标,从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出发,充分调动这些想象活动的表征,来达成我们最优化的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