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永恒的生命律动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聆听中外优秀作品,体验内在节奏的组织规律与特点,从中感悟节奏韵律所带来的秩序美感及不同时代的审美价值。
(二)了解不同地域的代表性节奏乐器,以及其此类乐器所承载的文化语境与人文内涵。
(三)通过节奏律动的实践,探究不同的演奏方式以及声部之间的平衡感,进一步体会音乐内在的节奏叠加所呈现出的律动秩序。
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体现音乐内在逻辑秩序。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了解节奏发展的变化特点,理解节奏乐器不仅是艺术活动的载体,更代表了民族符号融汇于社会活动中。
三、单元活动
体验活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节奏训练。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节奏作为音乐的第一要素,在不同时代中的审美的变化,并尝试变拍子的节奏训练,在实践中体会节奏的配合。
(二)聆听《春之祭》中《被选中少女的献祭舞》,初步感受打破节奏均衡感的听觉冲击力,探究20世纪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先锋创作理念及其时代意义。
(三)从“生活即艺术”的角度欣赏《破铜烂铁》,以节奏为主导贯穿于生活化的形体律动中,感受现代标新立异的艺术表演。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探究节奏发展史,进一步体会节奏作为音乐第一要素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感受《春之祭》的节奏变化,初步理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和审美特征。
三、教学准备
音乐作品、多媒体、小型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视频:小泽征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春之祭》中《被选中少女的献祭舞》片段。
1913年5月29日,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的剧院中《春之祭》即将首演。在《20世纪音乐概论》中有一段关于首演的描述,特别有意思。第一场开幕式观众的反应很快分成了赞成和反对的两派。一些贵妇人们用她们在晚会上的手提包捶打她们的领座;一些相貌尊严、留着胡子的法国男人们则用拳头互相殴打。第一场开幕后不久台下就大吵大闹起来,以至于没有演员能够听见声音。尼金斯基站在舞台的一侧高声呼喊数着拍子。
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节奏!在《春之祭》中,节奏开始出现了巨变。
(二)作品《春之祭》中《被选中少女的献祭舞》分析
1.看谱例拍号,再次聆听《被选中少女的献祭舞》的节奏视频,请感受音乐中节奏的变化特点:
出示谱例:短短两行乐谱共出现了3/16、2/16、3/16、2/8、2/16、3/16、2/8、3/16、5/16、2/8、3/16、2/8、5/16多达13种的节拍。
20世纪初,人们对远古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春之祭》就是这样的社会思潮下的产物:一方面,对遥远的过去致意;另一方面,预感到时代的动荡使得音乐充满了不安与冲突。
2.探究斯特拉文斯基与同时代的画家毕加索之间在艺术创作上的共性。
提问:是否有同学了解斯特拉文斯基与同时代的画家毕加索之间在艺术创作上的共性?
斯特拉文斯基和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创新理念是一拍即合,两人是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他们努力将艺术不断的从既有的规则和形式中释放出来,给它注入具有社会基础和社会意义的新的生机和活力。
3.为何《春之祭》具有划时代意义?
(1)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然而准确地记录节奏,大约在12世纪,有量记谱法的产生,使得记录节奏成为可能。过去更多的是口传心授,音高大致不变,节奏往往自由发挥。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的。这种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的记谱法,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用黑色涂成的,它被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又被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一直使用到17世纪左右。它是后来简谱、五线谱的基础。
(2)在12—19世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节奏的稳定性是音乐基本审美原则之一。变化的几个历史点有: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Rubato概念;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中整个乐章的5拍子;终于,到了《春之祭》,节奏的狂放,到达了巅峰状态——这就是《春之祭》在西方音乐史中获得里程碑地位的原因之一与意义所在。
(三)节奏的新美学——艺术与生活边界的消失
欣赏《破铜烂铁》的片段,解释现代节奏中更为复杂的组合方式,以及它们标新立异的新美学理念。
(四)课堂练习:视奏变拍子训练2。
(五)布置作业:拓展思考第一题,打击乐器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