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与成效

六、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以艺术即人文为理念,树立了基于问题探究的开放性学习的观点

以艺术课标为理论导航,课题组通过课题研究,加深了对艺术学科的内涵理解,我们一致认为:音乐、美术不仅表现为本位的艺术,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的气息是随着学段的提高而增加的。因此艺术教学应该突破唱唱跳跳、涂涂画画,突破封闭的课堂传授,而应该让学生因为艺术的文化气息而变得深沉起来。为了提高对艺术文化的认知,要让学生学会走出课堂去进行主动的文化探究,因为文化从来不是课堂里老师说了算。

2.以基础型课程为主渠道,研发了艺术课堂开放性学习的模式

所谓开放,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全方位开放,它主要是针对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的。本课题在二期课改先进理念的引领下,总结了课题组10多年艺术课堂的教学经验,生成了“置疑—说疑—释疑”的基于问题探究的艺术学科开放性学习的模式,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教学成果,其理论性的阐述在全国艺术教育峰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肯定。

3.以教材建设为根本,提供了艺术学科开放性学习的蓝本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既是完成课程目标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现。课题组立足文化、提倡开放,凝聚10年心血,倾情奉献《音乐文化交响》巨作作为校本教材。教材以文化为根基、以问题为激趣手段、以活动为开放手段,为基于问题探究的开放性学习提供了十分匹配的蓝本。

4.以校园文化为主阵地,打造了艺术学科开放性学习的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开放性学习的广阔阵地,课题组在主攻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模式之后,将工作重心放到课外活动的途径打造。在保持学校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条块、打通了艺术活动的途径,使得开放性学习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纵览学校艺术教育,清晰可见以下途径。

图1 艺术学科开放性学习途径

5.以多元手段为载体,出台了艺术学科开放性学习的策略

课程改革涵盖课程、教材与课程教材的实施,相对于前面两者,课程的实施最具有一线教师可以操作的灵活性。课程实施是包含教学手段在内的各种教学操作。开放性的教学操作是开放性学习的重要保障。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出了从理念树立—课程开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信息支撑—学业评价—学科整合的有关开放性学习的全方位实施策略,保障了艺术的开放性学习。

(1)树立问题意识,加强问题指导。

(2)开设实践课程,搭建开放平台。

(3)编撰艺术教材,提供问题蓝本。

(4)尊重认知规律,激发求异兴趣。

(5)鼓励学生质疑,改革教学模式。

(6)应用现代信息,促进开放教学。

(7)构建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8)整合科技艺术,提升实践活动。

(二)工作成果

1.物化成果

问题探究与开放性学习所带来的是学习行为与研究行为的跟进,随着研究进程的不断推进,课题组收获了一系列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研究成果。

(1)开发了融艺术与科技于一体的创新产品

借助于开放性拓展课“单片机乐曲编程”,我校师生共同研发了土电子琴(单片机电子琴);借助于科艺教研组的综合优势,组内教师共同研发了机械式可控色彩合成器的教具;借助于“创意陶艺”的美术拓展课,师生又共同研制了既是陶器又是乐器的产品——陶埙。

(2)积累了大量开放性学习的研究资料

在开放性教学模式影响下,在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下,学生搜集、撰写与制作了大量艺术学科的学习资料(包含摘录的书面文字资料、下载的视听音像资料、制作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资料的获取过程不仅仅让学生了解了艺术创新的文化知识,更可贵的是,通过艺术学习过程的参与,不少学生已对音乐、美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能主动撰写相关的音乐随笔,更有一部分同学在研究型课程中选择了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学习资料目前已被执教老师分批次、分班次、分主题地保存在电脑里作为全校音乐学习的共享资料;而这些课题的开题报告、情报资料、调查问卷、研究计划、实施过程以及结题报告,则全部上传到了研究性学习平台上,成为生生合作、校校合作的共享资源。

(3)形成了研究性学习的案例集(见附件:专著《音乐教学漫步》)

新近出版的教学专著,针对高中艺术课堂的人文性,选编了数十个研究性学习的个案,真实地再现了“置疑—说疑—释疑”的问题探究模式的影子,它们不仅成了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与经验。

2.比赛成果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艺术部门的努力下,学校音乐与艺术硕果累累,艺术课堂教学与艺术社团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捷报频传,艺术科研也拾级而上。课题组成立以来,仅音乐备课组就获得以下佳绩。

表5 艺术比赛获奖情况

表6 课堂教学成果

表7 教育科研成果

表8 荣誉成果

学校则在艺术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续获了“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上海市百家优秀乐队”“长宁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殊荣,校园文化欣欣向荣!

(三)研究成效

1.以艺术课标精神为导向,全员树立了“开放教学”的理念

《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给出了“扩大空间、丰富手段”的建议,在“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在校行政部门的课程领导下,在音乐艺术课程的有效执行下,学校师生对艺术人文与开放学习有了高度一致的认识,大家认为:高中艺术就是人文教育,并且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打破课堂的界限,运用各种途径来丰富艺术教学手段……创造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延伸到课外的交互式的艺术学习方式”。

2.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改变了艺术学科的学习态度

高中学段的学生因为生理与认知的原因,对艺术技能的学习有些倦怠,而对艺术文化有种进取性质的追求。为此,我们以课题研究为任务驱动,注重开掘艺术人文、注重教学方法的开放,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像喜欢音乐一样地喜欢音乐课。这种认识转变可从调查问卷的部分答案中得以发现:

表9 学生艺术价值观调查

(续表)

两次调查(前一个百分比为第一次调查数据,后一个为第二次调查数据)所得的数据虽然在有些地方差别不大,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对音乐的文化价值体现有着较正确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与我们的艺术人文教育分不开的。

3.以学校社团活动为抓手,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

一所拥有良好课堂文化教育的学校,其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必然的。在“数学特色、理科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下,在主渠道艺术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影响下,我校的艺术实践广开思路。艺术社团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艺术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学校还先后发起了书画展览、茶艺展示、烹饪比武、体操比拼、钢琴沙龙等一系列体现创意的艺术活动。曾有一项校园民意调查:在学校开设的几十门拓展课中,艺术拓展课的支持率位居所有拓展课的前三名(仅次于语文课与信息课),艺术领衔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