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活动中表象学习研究的背景
(一)京剧学习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在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通知》,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中。于是,在中国的各大中小学校园中兴起了一股传承国粹艺术的热潮。对于京剧的传承,我们应该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文化背景下进行思考。京剧的兴衰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命运,对京剧的命运给予密切关注,并为京剧的普及做出贡献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文化艺术,只要不是当下流行的,要想让它有丰厚的土壤,认为它有价值,需要被保护和传承,都需要教育来完成。对于京剧的振兴,需要继承和创新发展。
对于京剧来说,京剧演员的日渐匮乏,京剧观众的日渐减少,仅仅依靠舞台和剧场来维系它的生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它真正进入人的生活,进入学校教育,京剧教育从少年儿童抓起,随着京剧知识的普及,使人们懂得京剧、接受京剧、进而欣赏京剧,京剧的传承、振兴才有希望。这不仅是在培养潜在的观众,对于京剧人才的选拔、培养也能水到渠成。京剧作为国粹有着辉煌的历史,它的艺术魅力在国外也得到了认可——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在中国与世界沟通时,京剧能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京剧作为中国戏剧的代表剧种进入中小学生课堂,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文化形象的确立。教育部也正是为了传承京剧艺术,让“京剧走进课堂”,使它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
(二)京剧学习的现状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物质至上的时代,影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对京剧艺术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冲击。青年观众不愿接受,演出上座率低,甚至有人认为京剧是不合时宜的过时艺术,断言它的衰亡。京剧艺术面临不可否认的危机。我在每一年预备班进行拓展课招生的过程当中总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京剧吗?很多同学都摇摇头。这让我感到很难受。可见,同学们对国粹基本上是一无所知。通过我的一番介绍,想要参加到我们拓展小组的同学越来越多。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好现象:主动报名的孩子们一定会主观态度上放正自己的位置,积极投身京剧活动的学习中去。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基本上人是来了,参加也参加了,不过只停留在表象上。
(三)京剧活动中出现的表象
在学校京剧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学习的表象:
1.身在曹营心在汉。身体是到达专用教室进行学习了,但实际上没有聚精会神地听讲。整个人处于放空的状态。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来的目的是什么。
2.变身“小喜鹊”。在京剧学习过程中,和关系较好的同学一直窃窃私语,似乎把课堂当成了茶室、咖啡厅,完全没有学习状态。
3.本人认为第三种表象最为常见,那就是机械化学习。拨一拨则动一动。表面上看起来置身于课堂,但是没有学习目标,老师叫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只要做了就可以。至于做得好不好,质量如何则不得而知了。
4.第四种是前三种表象的共同点:坚持到点下课,就算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