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艺术课程的四级课程建构
(一)研究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大势所趋,艺术教育教学已经处在结构性变革阶段,强调教学外动力转变为内动力,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是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为学校的课程改革带来无限机遇,但同时也富有挑战。依据国家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美育人,培养学生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建构艺术课程。
因此,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某种意义上也是长远目标。为了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合理构建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坐标”,保持课程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课程中应用多样的艺术学习方法与策略,使艺术课程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同时适当留白,重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联合作,实施学科整合,把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甚至是结合艺术以外的学科,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形成和谐的完整艺术教学体系,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结构。除此之外,把生活中的艺术和艺术成果与艺术教材知识联系在一起,打破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的大课堂中学习认识艺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模块化”艺术课程
复旦中学“模块化”艺术课程是根据学校艺术教育现状,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中关于课程的安排,将学生三年艺术课程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划分为多个模块化课程内容,每个模块设置为固定课时,每个学期可学习2~4个模块内容。
本课程内容围绕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关注艺术与生活、文化的联系,以及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注重学生探究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各艺术门类的课程设计思路,采用“分”“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设计聚焦式整合的四级课程框架,设置核心课程必修模块、拓展课程选修模块、主题课程选择性必修模块,以及个性课程必修模块。该课程在此文章落笔时,已在复旦中学艺术课程改革中,逐渐显示出在课堂教学、教研以及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穿针引线的作用。
表1 四级课程结构
(续表)
复旦中学的“模块化”艺术课程强调审美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艺术经历,引导学生在经历必要的艺术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和发展,参与到设计课程环节、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唤醒艺术实践的能力。其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知道艺术与生活、社会的关联,在视、听、动、演、创等实践活动中,理解每个模块表达主题的多样性、综合性特征,感知不同艺术文化,发展艺术思维,激发艺术创作,感受艺术魅力,引发情感共鸣,提升文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