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开课上的创编活动变成了乱编活动?——声势律动与音乐课堂融合有效性的探究
上海市延安中学 戴建子
声势律动创编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根据教师引导的要求,受到触动和启发后自主产生的音乐创造性活动。声势是借助于拍手、跺脚、捻指等体态姿势发出音响的音乐律动,已逐渐走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尤其是在公开课形式的音乐优质课上运用增多。然而意料之外的问题也浮出水面,那就是音乐创编活动的教学运用是否合理有效。在本人的一节音乐展示课上,就发生了原本预设在最后阶段出彩的音乐创编活动变成了尴尬的乱编活动。
这节展示课的教材内容选择了高中音乐必修1的“音乐鉴赏”中的《阳关三叠》,原本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加入音乐创编,但是为了突破以往古琴曲以人文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本人预设在最后环节引导学生给《阳关三叠》创编声势律动,来表现当下比较热门的古曲新唱的音乐表现形式,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当本人与组内老师研讨时提出这个想法后,有老师并不赞同:需要增加律动创编吗?时间是否允许?学生做得到吗?而且她还屡次提醒,增加音乐创编活动可能会破坏整节课的完整性,但是本人拍着胸脯自信地说:绝对没问题,我会提前让学生体验声势律动,熟练运用不同的身体节奏律动,而且公开课的班级是年级中音乐素养最好的学生,最后环节肯定能够大放光彩。教研员保留意见,以开明包容的态度尊重我的想法。
当天展示课上,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顺利,师生互动也很融洽,教学进行到学生为《阳关三叠》创编声势律动环节时,学生们的现场反应给我当头一棒。我请学生们分组来展现他们给歌曲创编的律动时,学生们都面露胆怯。而被点名表演的学生所展示的节奏型或是毫无新意的简单拍手,或是无法模仿的复杂没无规律的乱打。面对事倍功半、七零八落的课堂效果和教室后排乌泱泱的专家和同仁们审视的目光,我内心开始忐忑,只能放弃创编活动,直接让学生模仿自己预设的律动节奏来代替学生创编的节奏。不尽如人意的律动创编不仅打乱了上课的整体节奏,使原本井然有序、层层深入的课堂氛围瞬间陷入了死循环,并且拖延了预留的时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收尾环节仓促被动。课后我反思为什么学生平时能够正常完成声势教学,却在公开课上表现得不知所措,创编的声势律动无法与歌曲融合;难道是我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学生无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