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无声无形”之师——谈教育的润物无声
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 汪 微
相信大家都读过陶行知用4颗糖教育一个孩子的故事,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事件。在与陶校长的对话里,孩子没遭遇到严厉的批评、没感受到彼此的距离,甚至都没有就事论事提出建议。他们之间的谈话就像是与一名和蔼可亲长者的闲聊。那4颗分别代表尊重和理解、信任和支持、赏识和鼓励、宽容和体贴的糖果如同一束光,直接射进了孩子的心房,且一直延伸,照耀到遥远的宇宙边缘之上。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显然无法避免。关键在于我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是疾风迅雨还是润物无声。疾风迅雨般的教育方式确实能做到及时警醒,但以一颗宽容的心,冷静地对待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用爱与智慧给孩子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更能收到教育的实效。更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
唐代诗人杜甫有句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为: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因为,春雨与大地柔情的关系,终于换来大地的生机勃勃。这个雨无形,因为在夜里;这个雨也无声,因为非常细腻。其实,为师者也应如春雨一般,无声无形,默默地深深影响孩子,用爱细腻灌溉,而后静待花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最大技巧是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受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体现无为教育,实际是一种教育艺术。正如有人评价王羲之书法艺术所云:“无声而有音乐般的轻重疾徐,无色而有图画般的光辉灿烂。”
《中国教育报》曾以《不教而教的启示》为题刊登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责备她。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讶地发现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哪位名师指点。这时,女孩子才知道林中老人是位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来没有聋过。这个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教授虽精于拉小提琴,可她装成“聋子”,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既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有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女孩在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的练习中和赞美中受到了磨炼,体验了成功,得到了单靠说教所不可能有的收获。这实际是教育者的崇尚自然,不教而教,也就是“无为教育”。
我也曾遇见过一位无为的班主任,虽时隔近二十载,但我的心中已然清晰地珍藏着他每一束慈爱的目光。那时我正读高二,一次化学测试,我破天荒开了红灯,被化学老师狠狠批评后,我呆坐在一旁神情恍惚,毫无斗志。这时,班主任李老师缓缓地走了过来,他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关切地问:“这次没考好,难过了吧?”就这一句话,我立刻泪如雨下,心中的阴霾也随着眼泪一泄而空。在考试失利的阴影下,我需要的是理解与安慰,需要的是信任与鼓励,李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突然把我从自暴自弃中的阴影中唤醒,于是,反思自己,并从内心升腾起一股强大的动力,之后的每一次考试我都没有让任何人失望。
如今,我也为师,从教十八余载,讲台前曾留下我苦口婆心的身影、絮絮叨叨的说教、严厉深刻的批评……而这些疾风迅雨般的教育留给我和孩子们的仅仅是记忆中的一抹灰,我不希望灰色是我工作的唯一色彩,我更不希望学生的青春画卷里只有暗淡,于是,我尝试改变。
对于那些表现欲特别强而常常影响课堂纪律的孩子,我就给他们创设展示的舞台;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整堂课都一言不发的孩子,我就为他们量身定制一些简单的问题与活动;对于那些音乐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孩子,我就经常夸奖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异表现……于是,表现欲强的孩子因为有了个性的舞台而严谨起来;自卑的孩子因为屡屡答对问题而开始充满自信;学习能力薄弱的孩子也因为老师的经常表扬而充满喜悦,对音乐课堂满怀期待。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电视里经常放的一则广告:一名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做游戏,她问孩子谁愿意做警察,结果人人都举了手,她接着又问,谁愿意做坏人,结果人人都摇头。这说明什么,所有人的潜意识里都是向善的。道理也一样,所有的学生潜意识里也是想进步的,没有人愿意被批评,没有人愿意考低分,没有人希望被老师讨厌,只是在一些恶性循环里,一些向上的积极的思想被淡忘、磨损了。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唤醒他们尘封的记忆,让他们自主自动地督促自己、超越自己。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要顺其自然而不强求,要合乎规律,而不妄动,达到“无为而不为”的境界。“无为教育”要求摒弃空洞、枯燥的说教,它要求教育者呕心沥血进行以孩子为主体的自我教育。陶行知校长的4颗糖,化解了孩子所有的愤怒、羞愧与恐惧,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了错误;我高中时代的班主任用关切的问候代替了严厉的批评,却在我的心里激起奋起的决心……身边的案例、亲身的经历都在向我们验证“无为”达成的奇迹。
文末,我想再一次吟诵杜甫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如就让我们成为春雨,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留下姹紫嫣红装扮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