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作品”的“第二春”
上海市娄山中学 王莉雯
翻开上海初中的音乐教材,你似乎打开了一本泛黄的老相册。因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看到一大批背景久远的音乐作品,少算算他们也都有七八十岁了。很多作品还是我初中学生时代学习的内容。姑且,在这里我就称它们为“老作品”吧。可别看这些“老作品”已经有了年头,他们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和所占的比例却相当高,大致估算一下,至少占2/3的比例。作为一名已经在音乐教育岗位上工作了15年的中青年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当然不在话下。可是,每每教学中遇到这样的“老作品”,却总能让我面露难色。心里琢磨着:现在学生的父母都到“80后”这个年纪了。这些“老作品”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曾经的战争岁月是上上一代的经历,对他们的父母来说都不一定能理解并产生共鸣。何况这群听着周杰伦、饶舌音乐长大的孩子们。这些“老作品”能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经典找回属于他们的“第二春”吗?可是,就因为一节课中无心插柳的一个环节,让我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是一节区级公开课,我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授课内容是管弦乐曲《红旗颂》,这是一首颂歌,当旋律响起,令人遐想,无数先烈染红的旗帜,在开国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的景象,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多少坎坷多少苦难……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做了深度分析,挖掘作品中的情感深度,利用各种音乐手段以及通过各种音乐要素的解析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之中,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达到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教学目的。可是,作为一首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作品,我依旧担心着:孩子们能明白理解乃至喜爱上这首“老作品”吗?就这样经历了一次次反思与自我否定,终于在无数次秉烛达旦对教学思路的改进下,到了丑媳妇见公婆的那天。
还没到正式上课的时间,全区100余位音乐大咖、专家还有教师们都已经聚集到了我的专用音乐教室。虽然,曾有过许多次区级公开课的经历,但是,摸摸自己的双手,看着我手指尖冒出的手汗,自知还是紧张的。
随着《土耳其进行曲》响起(我校的上课铃声),我的公开课也开始了。不知是不是人来疯,还是由于之前精心的准备,我已经忘记了紧张。所有的教学用语恰到好处,一个一个教学环节如同行云流水般的顺利进行着。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我在一连串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在一系列听听、学学、唱唱、演演的教学环节中,所有人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管弦乐曲《红旗颂》的音乐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与融洽,一个个教学目标都在我原先的预设中一一达成。或许是太过于顺利,或是由于我的紧张加快了语速,在完成了所有教学环节只剩下最后课后小结时,居然多出了2分钟时间,这和我之前几次在别的班级试上这节课时的情景完全不一样,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面对这突发状况,我有点仓皇,耳朵里似乎响起了一个声音:“怎么办?怎么办?如果提前2分钟结束这节课,情况肯定是非常难堪的。我怎么样都要把这2分钟时间撑满啊!”于是,我飞快地转动起自己的大脑,灵机一动,我向所有的小朋友抛出了一个本不在教学预设中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管弦乐曲《红旗颂》吗?”其实,刚问出去这个问题我就后悔得直想拍自己的脑门,心想:“要是有人说不喜欢我可怎么是好?我连顺下去的话都还没想好呢!”没想到,孩子们居然很给力并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瞬间,我提到嗓门眼儿的心放了下来。接着,我马上趁热打铁地追问下去:“你能说说为什么吗?”一下子,孩子们的手如同雨后春笋般冲破了教室中凝结的空气,我随意抽选了其中一位学生发言。整间教室里师生们的眼神似乎形成了一束聚光灯照到了他的身上。
只见他带着一脸的诚恳与认真,用他睁得大大的眼睛望着我回答道:“因为我现在能听懂它,所以我一定会再去欣赏。”
另一位举手的同学在我的示意下说道:“随着一点点对音乐的理解,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一面红旗在迎风飘扬。所以,我还会去欣赏。”
“以后,我还能给别人介绍整个作品。我现在甚至知道三连音在作品中的作用,感受到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向着中国的伟大富强前进,所以我一定会再去欣赏。”一个平时比较腼腆不太发言的女孩子回答着……
此时此刻,时间仿佛凝结了。我和所有老师一样,被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回答深深地震撼着。这不是作秀,也不在我设定的脚本里。这些动人的答案来自孩子们的心里。我的情绪激动了起来,孩子们也是热血沸腾。毋庸置疑的这节课的育人价值得到了体现,自然而然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好评。
当晚,我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沙发上,久久不能从下午这节公开课带给我的冲击中平静下来。各种各样的思绪如同搜索引擎般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曾经困扰我的疑虑“‘老作品’还能找回他们的‘第二春’吗?”也如同洋葱般一层一层的被剥开。我对为什么“老作品”已经青春已逝的想法做了反思。
一、“老作品”老在同现在学生的时代距离感。
在刚做教师的时候,拿到教材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教材中很多的作品都是我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学习欣赏过的。大部分都是很老的作品。要么是传承经典,要么是革命情节。总之,让我觉得和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格格不入。这种教材在学生眼中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虽然我不能妄自猜测,但是,也可以想象他们对这些作品的不理解甚至不屑。毕竟,和他们的生活离得太远。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没有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更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所有的感受都是从语文课、历史课、参观纪念馆、看爱国教育电影和音乐作品中而来。谈不上感同身受,又何来的感悟与共鸣。打开孩子们手机音乐APP的歌单,肯定不会有这些“老作品”的身影。“80后”的“哈日哈韩”,“90后”的“k-pop、饶舌”,“00后”的电声音乐,都可以称呼这些“老作品”一声老祖宗。没有了历史的沉重,没有了战争的残酷,孩子们听的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的节奏与一份丰富业余生活的惬意。正因为此,孩子们在还未了解“老作品”之前,就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看它们。带着主观上的偏见又怎么能对它们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呢?
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从教师自身着手,在备课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与作品相关的资料,比如《初中音乐六年级音乐教学参考》《音乐百科》中对管弦乐曲《红旗颂》的介绍等。还搜集整理比较接近孩子们欣赏水平的视频,以达到更好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情感的目的。另一方面从学生着手,充分挖掘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开放性作业安排,使学生在课前就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这样,因为了解,距离感就被拉近了。
二、“老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比较传统且单一。
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创新这个词语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大会小会上频繁出镜。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就是创新。“老作品”在这个层面上就比较吃亏。音乐教材中的“老作品”受到曾经创作背景和时代的限制,为了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在表现手法上会比较单一。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首非常经典的红色“老作品”,局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背景。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是朗诵、合唱与交响乐。虽然,气势磅礴,很令人鼓舞,可是,在孩子们的眼中还是会产生距离感:啊!那是革命战争年代!按照现在时代的发展,表现手法的跨界,用上网络、4D感官等,或许会有更强烈的感受冲击与情感冲撞吧。比如:如果幕布大屏幕乃至地板都是奔腾咆哮的黄河,也放一些有黄河气味的气体或者香氛让人身临其境,朗诵或者合唱的演员可以不要在现场,而是通过互联网形式全球联网直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身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也就能把作品诠释得更加到位。
三、“老作品”的教授者——音乐教师对“老作品”的解读能力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找回属于它们的“第二春”。
(一)在音乐备课过程中,教师对作品的有效解读,才能最终达到音乐育人的目标,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
教师不仅要对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包含的知识内容体系以及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进行深刻的理解,还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弄得十分透彻,从而产生自己对该音乐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作品形成独到而又客观的诠释,用创新的眼光,找出不足、遗漏或是错误,这样的解读才是真正有深度且有效的解读。
(二)教师要学会把握作品的框架结构,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把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在这样的基础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学情适合学生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从而对本作品的教学进行整体规划,也就是有效编写教学设计。在音乐教学中,还应当突出作品的音乐性,不能趋向于文本鉴赏分析,避免脱离音乐本体,把“老作品”上成语文赏析、历史解读。对音乐文本的解读必须把握解读的“度”。音乐课过多地使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去分析、理解“老作品”中所承载的“情境”,如果在音乐的教学中忽视了音乐的本体性,就一定会偏离音乐作品的本意,背离了音乐教学的本质,不利于学生积累音乐体验、掌握技能以及把握情感。虽然在授课的过程中渲染人文气氛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将音乐性的内容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才是正确的分析、解读作品。
(三)通过教师解读作品,适当使教材“变厚”。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教师在尊重教材知识、能力、情感等教材编写者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补充,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体验、感知、创作、探究等方法,将音乐知识与技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由浅入深的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表现力、创造力。老师通过哼唱主题,关注每个乐句走向、每个音乐动机的形成、每个和声音程的关系,了解乐曲创作背景、作曲家相关介绍等,才能恰如其分地把作品解读到位。
(四)教师在对作品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思考分析多种版本内容之间的关联,不仅把静态的作品变丰富,更要努力把作品变精,使学生在动态的积累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拓展并升华到美的体验。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学会以下3点:
1.质疑自己、质疑传统和质疑权威,勇于并善于挑毛病、找问题,始终抱着“求是”与“审慎”的态度分析、解读作品,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勇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且做且思,边教边悟,渐学渐改,反复尝试与探究,以辩证的态度解读作品,依靠实践来求异纳新,依靠实践走向真知灼见。
3.学会反思。只做不思,不可向前。深思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弱点与亮点,不惜大胆地颠覆、拆除和重建知识结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夜一点点变得深邃,我的思绪还在不断延续着。音乐的育人性不因时代的不同而消亡。不要再主观地对历史背景久远的作品存在偏见。觉得古老的、曾经的一定是与现实脱节。也不应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对“老作品”以偏概全妄加定论。在教材中的“老作品”也是如此,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是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要我们理解“老作品”的丰富的意蕴,挖掘它的深厚的内涵,改进、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运用自己教学的智慧,对“老作品”进行深度解读,那么即使曾经让我们大部分人望而却步的“老作品”,也完全可以焕发出它的青春,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在一代又一代学子心中泛起片片涟漪,找回属于它们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