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礼赞》单元教学设计

《劳动的礼赞》单元教学设计

上海市天山第二中学 王 玥

【教材选择】 上海市初中《艺术(音乐)》八年级第二学期。

【执教年级】 上海市天山第二中学八年级。

【执教教师】 上海市天山第二中学王玥。

【主题概述】

《劳动的礼赞》选自上海市初中《艺术(音乐)》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社会——滋养艺术的沃土》,是该单元的第二课。《劳动的礼赞》这一课,在整体教学内容的选材上,以“劳动”为创作题材的音乐作品为主,结合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强调艺术通过音乐语言、肢体语言等艺术手法,反映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劳动是伟大的,它创造了社会,造就了多种人才,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源泉。从而感悟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法分析】

教材选取了古筝独奏曲《战台风》、歌曲《邮递马车》、舞蹈《洗衣歌》、影视作品《潜海姑娘》等艺术作品,设计了创造与拓展活动三《劳动者之歌艺术沙龙》。这些教学内容以赞美劳动,歌颂劳动者为线索,带领学生体验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同一题材的多种手法,并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产生艺术情感共鸣,从而润物无声地落实学科的育人作用。

进入八年级,学生开始《艺术(音乐)》课程的学习。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单纯的音乐学习到综合的艺术学习,这是个需要慢慢适应的过程。《劳动的礼赞》这一课教材的教学内容虽是运用丰富多元的艺术语汇赞美劳动的伟大,但音乐艺术作品仍是统领。通过音乐艺术的学习拓展到其他艺术门类,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艺术综合性”的学习观。

【教学目标】

一、在对音乐及艺术作品的赏析及实践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伟大,体会到劳动是人类以及艺术的源泉。同时知道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同一主题的多种手法。欣赏《战台风》和《洗衣歌》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认识古筝、粗浅地了解一点古筝的演奏方法并熟悉歌舞题材,从中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学唱歌曲《邮递马车》和吹奏《幸福在哪里》的过程中,学会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及吹奏,从而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感。

二、通过欣赏、学唱、吹奏、创造等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认识艺术手法对反映艺术作品情感的重要性,主动投入艺术的实践与创作中,鼓励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呈现学习过程,分享成果,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加深艺术感受和表现,建立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联系和通感,培养艺术综合能力。

三、关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同时建立关注民族文化作品的观念,体会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中的价值,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资源】

本单元教学资源整合以教学内容的整合为主。教材选择了声乐、器乐、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门类反映劳动题材的艺术作品,以艺术情感为主线,串联起了所有教学内容。单元教学意图整合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的艺术语汇,感受劳动的伟大,激发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的情感。

【内容与要求】

本单元学习主体设计为3课时完成:

表1 学习课时设计

(续表)

【教学评价与引导】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评价方式,运用多样化、趣味性、灵活性的评价方法,关注过程性评价与个体差异的评价,尊重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与他人分工合作的能力与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投入。评价标准以“优”“良”“合格”与“须努力”呈现。

第二课时 劳动的礼赞——艺韵筝声赞劳动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一、欣赏古筝独奏曲《战台风》,认识古筝,了解古筝的历史及风格特点,培养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知道疏密有致的节奏,快慢交替的速度,强弱变化的力度等音乐要素对表现作品描绘内容及情感表达的作用。了解简单的古筝演奏技法,感受作品中蕴含着的对劳动、对劳动者的赞美、歌颂之情,体会劳动的伟大!

二、结合多种艺术门类,探寻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运用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段,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创编赞美劳动,歌颂劳动者的艺术作品。

三、在欣赏过程以及编创过程中,知道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感受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艺术作品创作的意义,从而产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古筝独奏曲《战台风》中为展现作品主题而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作品描绘的劳动者艰辛的劳动过程,体会到作品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所知所感,发挥想象及创造能力,编创以“劳动”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技术与资源应用】

一、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现场演奏展示、合作学习等

二、教学资源:古筝独奏曲《战台风》视频、音频等

三、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古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歌曲:《邮递马车》——略带跳跃感的演唱方式表达了乐观、喜悦的心情。

舞蹈:《洗衣歌》——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展现了热烈的劳动场面。

(从声乐作品、舞蹈作品不同表现艺术手法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劳动这个主题。)

二、介绍古筝的结构及传统古筝作品的主要技法及风格特点

(一)介绍古筝的结构。

(二)请同学来找一找古筝被琴码分成的左右两边音色有何差异?

(三)教师弹奏传统古筝曲目《渔舟唱晚》的片段,观察左、右手的弹奏技法有何特点?并体会传统曲目的听赏感受。(左手润音,右手取音。传统古筝曲目风格可以用“轻弹慢揉”来形容。)

三、演奏风格如此“温婉”的古筝如何来表现热闹的劳动场面呢?

结合课本,欣赏古筝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战台风》(创作于1965年)

(一)介绍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上海常遇台风,引导学生回忆看到的、听到的防台抗台知识。

2.王昌元有感于码头工人紧张、辛苦、危险的劳动而作此曲。

(二)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第二段,并思考:

(1)作品的力度、速度是怎样的?(力度强、速度快)

(2)这样的力度、速度是为了表现怎样的场景?(表现狂风暴雨中码头工人紧张热烈的劳动场景)

(3)视唱音乐主题,体会古筝演奏的特点。(刮奏)

(4)展开想象,古筝模拟了什么声音?(风)

(5)古筝用怎样的演奏技法模拟出这种音效?(反向刮奏、扣摇)

2.欣赏第三段,并思考:有没有重复出现的旋律节奏?此节奏有什么特点?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场景。(节奏紧张密集,再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的场景)

3.欣赏第四段,并思考:这段和前面几段相比速度、节奏、音色有什么变化吗?这一段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速度变慢,节奏舒散,音色柔美。描绘了台风过后,雨过天晴的景象。)

4.欣赏第五段,并思考:此段落再现了第几段的音乐主题?(第一段)

(三)总结

《战台风》用丰富多变的演奏技法为我们展现了台风到来之前码头工人紧张热闹的劳动场景,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以及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

(四)完整欣赏由王昌元本人演奏的《战台风》,观察其绚丽丰富的演奏技法,此作品终结了古筝只能轻揉慢弹的时代。

四、创造拓展

(一)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还有许多以劳动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出示米勒的《拾穗者》和古诗《悯农》。)

(二)讨论绘画和诗歌分别运用哪些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作品主题以及这两个艺术作品带给你怎样的艺术感受?

(三)鼓励学生用肢体语言把绘画作品中呈现的劳动者形象进行再现,并且尝试有感情地朗诵《悯农》。由此诞生了学生自己演绎的以劳动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四)课堂总结:将课题内涵再次解读,强调艺术学科的育人功能。

(五)布置作业。

【作业与评价】

一、课后作业

以“劳动者之歌”为主题,开展艺术沙龙活动。运用自己擅长或是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献上一个反映劳动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切磋。艺术作品种类可以丰富多样,除音乐、戏剧、绘画之外,还可以拍摄一些反映劳动场面的照片或短片视频。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鼓励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

二、作业评价表

表2 作业评价表

【参评课教学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上海市初中《艺术(音乐)》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课《劳动的礼赞》。《劳动的礼赞》这一课以对劳动、劳动者的赞美歌颂之情为主线,由对音乐作品的赏析、歌唱、吹奏展开,再结合舞蹈作品、影视作品等,在培养启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艺术综合性”的学习观。因此,在进行本节课,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时,将赏析古筝独奏曲《战台风》作为重点内容。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学生比较熟悉,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由熟悉的艺术形式开始,拓展到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样的操作便于学生接受适应。本课的课后作业也是来源于教材创造与拓展中的题目三。该作业在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同时,也体现了艺术的综合性。

艺术学科的育人作用应该是春风化雨,润育无痕的。引导学生从丰富的艺术语言中感受劳动过程的艰辛、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从体会艺术作品的情感入手,在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起到育人的作用。选择民乐作品作为教学重点,也是期望引起学生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乐器、传统音乐、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期望可以拉近学生与艺术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并勇于交流展示。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