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从心开始——读《守望音乐教育》有感
上海市复旦中学 禹 昕
《守望音乐教育》是良师推荐买来的一本书,看书名觉得应该又是一本中规中矩的理论派书籍,所以一直搁置没能静心阅读,偶然间随意翻阅,代序中的一些话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当其他主科老师在为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绞尽脑汁时,我们正在和学生一起畅游美妙无限的音乐世界;当其他主科老师只能通过讲授为学生解惑答疑而口干舌燥时,我们正在让学生载歌载舞尽情地进行审美体验;当其他主科老师为了成绩不得不牺牲教学过程的快乐体验时,我们正在享受着教学过程贯穿始终的审美愉悦”,作为一名艺术老师也确是如此……贴心的语句,与其他理论书籍大相径庭的语言风格,一下拉近了我和它的距离。
全书大致分为六部分,“让生命融入音乐教育”“与一线教师快乐分享”“为人师的使命与责任”“纯真深厚的师生情谊”等。书中字里行间少了学者的阳春白雪,多了份朴实如华;少了份复杂的创新理论体系,多的是立足根本解决实际问题;少了份学术的理想与境界,多了份普通教师的视野与情怀。在接下来的细致品读中我越发觉得它是本难得的好书,大到教学理念,小到教学方法,敢于正视问题,批判现状,为一线音乐、艺术教师明道理、指方向。主编郭声健老师,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虽不相识,但通过他的文字我能断定,他一定是一位平实、谦和、脚踏实地好老师,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将自己的点滴积累用贴切的文字而非说教的方式分享给大家,这一份对艺术教育的热爱与强烈的责任感是从心开始。
书中的几处内容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不由得引发出诸多思考,其描述的正是我现在所面临着的问题。
解惑——心中有惑,但这惑倒不如说是因怨而起。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怀揣着满腔教育热情走进课堂,真想把满身的技艺传授给学生,但当你真实地面对他们时,学生给我的反馈却是艺术知识薄弱、基础差、不会看谱,一条准确的旋律都唱不出,这让我真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艺术成绩也纳入其中,学生对艺术课程有所重视,但远不能和决定自己命运的主科相提并论。学生的学业压力大,艺术类活动时间相对较少,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虽然无法取代主科老师,成为他们心目中“重要的人”,但也不愿看到学生在我们的艺术课堂、艺术活动中不够热情的表象。加之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教育部关于美育教育、艺术教育各类文件的陆续颁布,新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纷纷出台,又是对当下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上工作岗位已5个年头,几重困惑压身,不能说没有抱怨,不想改变,但更多的只想说,立足当下,竭尽所能。从书中我了解到,其实这些问题一直都普遍存在于一线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其中有那样一些文字似乎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之感。“首先,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身出发,用极为专业的眼光来审视学生,潜意识里总是拿学生的基础和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或自己所树立和期待的学生专业标准相比较,这样一来学生的基础永远都是差的或者不理想的,是不可能让我们满意的。”其次,我们把手头的教材内容和专业技能看得太重,由于某些长期的客观因素,对学生按照既定化模式实施教学,也是完全行不通的。那与其一味地抱怨和困惑,倒不如将其当作尽情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设法去弥补他们的缺憾。至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除了学生还有教师、环境等原因,但归其根源恐怕还是需要教师从自身找问题。想要紧紧抓住学生、吸引学生,除了靠艺术自身的魅力,更要依靠教师的教学引力和人格魅力。再次,文件、纲要、指南不是口号,更不是摆设,如何将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发挥得越发凸显,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靠每位艺术教师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必疑惑、更不必抱怨,静心、潜心,相信艺术的洒脱与浪漫、纯粹与清高,定是我们神秘且极具杀伤力的最有效武器……一切从心开始。
警醒——工作几年,在教学过程中我开始渐渐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教材上的内容基本都上过个遍,每年的教材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再加上日常七七八八的各项工作,懒惰似乎已经开始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悄无声息的萌生了,常规课“炒冷饭”的状态也开始出现。惭愧地说,现在每次参加教学评选、开设公开课我才会极为认真的备课,而且这备课过程还往往会在教学方式和材料的选择上将政策要求与专家喜好凌驾于学生之上……类似这般我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书中也被看作大多数老师普遍存在的现象呈现。教学比赛的残酷性和专家评委的绝对权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个人完全以所谓专家的喜好来备课,甚至放弃学生所爱,将学生永远放在第一位莫非只是口号?“最怕的就是老师自以为是想学生之当然,并打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旗号替学生去思考和安排一切,而实际上对学生的需求根本就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公开课有所忌惮,家常课又开始怠慢,捧着自己的“铁饭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似乎要沦为工作机器或任凭操作的教学课件,不仅工作的激情丧失殆尽,对生活也会渐渐失去信心。反省自己,很庆幸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不断激励我前行的人,这其中有她,十年磨一课,曾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并获得多项殊荣。一次次不同的精彩课堂呈现,从最初的知识汇集,到艺术门类拓展至文化视野,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精神的拓展,每一次的蜕变都引领着她呈现出越来越好、越来越成熟的自己,她就是我的师父,长宁区艺术学科教研员程珊老师;还有站在市级教研舞台上许许多多的艺术学科教育教学名师,他们的成熟、淡定与从容,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的故事与风采,激起我内心奋进的涟漪。很感恩自己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在不断引领,心中对艺术教育的那份执着与倔强才从未被磨灭。艺术本是供人享受,滋人内心的,这是它对于人类最独特的价值和最伟大的贡献。艺术教师不可忽略自身的职责,更不可剥夺学生享受艺术的权利,时刻警醒自己,放掉顾虑,丢掉懒惰,一切从心开始。
激励——“老师本是普通人,要为别人传道、授业、解惑,好老师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但要天长地久地坚持下来,也还需毅力与动力”,确是如此……平心而论,做个好老师真是既容易,也不容易,那这份力量正是来自自身对艺术的热爱,而且这份热爱并不是被动的、功利的、没有目的的,是得从心开始。“而作为一门让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为止归的特殊许可,一门唯有用心才能完美表达与深刻体验其魅力的心灵艺术,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也注定必须要从心开始。”不断激励自己,发挥优势,取长补短,继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坚持学习,提升素养,做到一专多能;注重科研,保持专业自尊,实时关注、贯彻教育方针纲要,用最先进、最科学的教育思想打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求新。让我们一起保持好心态,一切从心,回到毕业时纯粹、朴实、热情高涨的自己,回到本心,回到初心,做到“心中有声”“心中有人”“心中有情”,只有这样才最为现实、最有意义,只有这样才最为踏实、充实,才有价值、有尊严。
曾有人说,在何时何地见何人何事何物皆为缘分,而此时的我能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能接受如此引领实为难得的缘分。“有人问我为什么对这份职业如此执着和投入,其实理由很简单:当一个人一旦意识到命中注定为此而生时,就必然会心无旁骛、无比专注,犹如对待自己的终身伴侣”。我愿如文所言,如同对待终身伴侣一般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艺术教育事业,一切重新开始、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