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一)思维空间与启发功能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学生掌握、理解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对事物不断地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提问除了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时间外,也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即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概括。
现行课堂教学的提问主要包括:
1.无思维指向性的问题
这类问题或问题性差,只需最简单的判断,缺乏思维性,就像问“这首乐曲好听不好听?”,或问题指向不明,模棱两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如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老师提问:“圆号在这里表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指向不明,含糊不清,学生根本无法回答。
2.有限思维指向性的问题
这类问题,是指一种从某种角度,朝着某种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再以《蓝色多瑙河》为例,老师提问:“请大家结合曲名《蓝色多瑙河》,这段引子它描绘了什么?”于是学生就会想到在一个薄雾朦胧的清晨,一缕曙光透过薄雾笼罩的多瑙河……
3.有一定容量思维指向性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以一种新的或创造性的方法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模式结构或是一种新的整体,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高中一首听赏作品舒伯特的《魔王》为例,“作为一首艺术歌曲,它的魅力绝不仅止于人物形象鲜明,那么作曲家还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呢?”于是学生们意识到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理解,还应从作品的方方面面发现其魅力。有的同学注意到了钢琴伴奏,通过力度的轻响,伴奏织体及固定节奏型逐渐领会了全曲的真正内涵。这类问题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发展。教师提问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包括知识基础与智力发展水平),从兴趣入手,“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激发学生知识结构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以具有一定容量的思维指向性问题为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空间中自由地翱翔。
(二)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与连贯。
课堂教学提问一方面要表现教学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即通过教师提问,使学生产生“悬念”,从而思考探索新的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促使学生多问几个 “为什么”,鼓励学生打破沙罐问到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一个“训练点”组织一连串的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的内部联系或并列、或递进、或归纳、或演绎、或众星捧月、或追根溯源,旨在揭示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
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时,当学生对作品内容及旋律有了初步的体验之后,为了进一步揭示音乐表现手段与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链”:
“这首乐曲的前段速度缓慢,表达了作曲家什么样的情绪?”
“旋律线条的起伏与情绪表达有什么关系?”
“三次‘啊,黄河’的呼唤,在力度、情感上的表达上有何不一样?”
“整首乐曲它采用了何种调式?带有怎样的色彩效果?”
“听了这首乐曲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乐曲的主题思想及民族精神做进一步的探索、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团结努力、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