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艺术课程

二、关于艺术课程

当今艺术教育越来越注重课堂与课外的融合,如果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话,那么课外活动就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艺术教育“一条龙”显然是与艺术课程息息相关的,其项目布局不是横空出世的。早在2018年,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就以“彩虹行动计划”之名,进行了包括舞蹈、影视、戏剧、戏曲等在内的上海市中小学艺术课程的项目改革,建立了大中小学美育协同的育人机制,并且酝酿了小学至高中“5+X”的“一条龙”结构布局。也就是说,从那时,教委领导已经在规划这场艺术革命了,并且将“一条龙”挂靠艺术课程改革项目。既然是课程,笔者认为:

首先,在承前启后、二期深入时期,龙头学校要着眼于新课改的选择理念,了解音乐、美术、艺术三位一体的新课程体系,根据区域环境与学校特色,来确定学校艺术课程。要领悟音乐、美术、艺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这三门课程好比是戴在我们头上的一顶帽子,是最上位的课程。

其次,根据全国音乐、美术、艺术的必修课程的设置以及上海市艺术活动项目的设置,中小学可以根据学校特色与师资结构,架构以音乐、美术、艺术为主,舞蹈、影视、戏剧等为辅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艺术专项课程。专项课程可以是音乐领域的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创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以及美术领域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专项或模块。各课程群力求靠近“一条龙”项目,以取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互相融合,体现以“审美感知、创意表达、审美体现、文化理解”的大艺术高度,达成“以审美和人文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由此可见,“一条龙”项目不仅仅是活动,它本身就是一门课程,即所谓的活动课程化。因此它也应该有与课堂工程一样的课程方案,注重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架构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说具体点,特色项目应该以“艺术课程标准”为理论导航、以学校授课的要求为行为准绳,形成从“课程方案—教学指南—学科教本—授课教案”的纵贯式工作轨迹,唯有这样,才能体现“一条龙”项目建设的严谨与规范。这里,笔者不由得想起一篇材料,那是杨浦区少年宫的《上海市校外教育民乐项目课程指南》,写得真好!它几乎就是校外艺术教育的课程标准(当然,这项活动应该也是体卫艺科处的统一部署)。笔者想:杨浦的民乐搞得那么好,不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把民乐当活动在搞,而且还把民乐作为课程在建设。反观我们的“一条龙”项目,不也是如出一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