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音乐想象力的教学探索

二、引发音乐想象力的教学探索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作为材料,以人的情感作为主要的表现内容,并根据审美规律组织声音材料,以产生主观化对象化声音组合,即音响化的音乐作品。在这个解释中,产生主观化对象化声音组合,被看作是人类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的环节。在音乐中,这一环节被称为“表演”。先于表演环节的阶段,可谓之“创作”,通常,我们称“创作”为“一度创作”,“表演”为“二度创作”,而音乐的欣赏活动则为“第三度创作”。音乐活动的整个过程都具有创造性的特征。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3个维度的音乐创作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何做到创造性的最大化,想象力的激发与引导要贯穿始终。

(一)把握音乐创作模仿性特征引发想象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多优秀音乐是作曲家对生活、对自然的模仿描绘,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这样的作品。

如日本作曲家小山清茂的《伐木歌》,音乐中弦乐器运用不和谐音程,琴弓摩擦琴弦的演奏方式模仿出了钢锯伐木的音响。笔者指导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日本民谣《拉网小调》导入,让学生了解日本人民的传统的劳作方式,再让学生听《伐木歌》的音乐片段进行想象,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踊跃发言,还积极的尝试用身边的物品制造音响来模仿想象中的劳动情景,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同学们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

在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沃尔塔瓦河》的教学中,音乐也对这条作者深爱的母亲河有形象性的描绘,在乐曲的引子里,长笛和单簧管的两种不同的流动音型,形象地再现了黎明时分沃尔塔瓦河源头的潺潺淙淙的山泉。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剔透的泛音不时出现,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闪烁着点点银辉……笔者指导教师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的壮美,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的基于经验的想象就显得丰满和扎实,对于理解音乐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把握音乐语言表情性特征启发想象

音乐也是人类的语言之一,是表达人类主体情感的一种特殊符号形式。音乐语言是传达主体审美情感的手段与媒介,它由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和复调等组成,按照一定组合运动的规律构成音乐的外部形式,音乐的结构也可划分为最基本的乐汇、乐句、乐段和乐章。笔者曾为非音乐专业教师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笔者在导赏时,有机地将乐章、宣叙调、动机、主题、变奏、发展、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语汇渗透介绍,帮助老师们理解音乐的深刻情感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出了结合自身文化背景的审美想象体验,很多老师流下了热泪。

在《瑶族舞曲》教学中,笔者指导教师从音乐的速度、节拍、旋律、音色、韵律等音乐要素出发,在听赏、演唱、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对瑶族山寨美好夜晚的想象,最后师生在音乐中载歌载舞,仿佛教室已化为那个遥远的山寨了……

例如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张有弛、有徐有疾、先慢后快、疏密相间、回旋反复,既是抒情的、哀怨的,又是悲愤的、抗争的。它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国破家亡之痛和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爱国呼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对旋律的感受”“歌词的理解”“描绘的情境”等表征,引导学生想象活动,就能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掌握相关音乐知识,了解音乐要素塑造的音乐表情性特征,这样启发音乐审美想象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把握音乐象征暗示性特征生发想象

音乐可以象征音乐以外的现象或事物。如用轻敲弱奏定音鼓象征平静的大海,用铜管乐或小号象征部队行军和英雄凯旋。

在舒伯特《军队进行曲》教学中,教师把握音乐这一特征,根据音乐内容,引导同学想象创设情境,同学随着音乐变换着角色,一会儿是威武的皇家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一会儿又是欢乐的人群欢迎士兵凯旋,同学们在热烈的气氛中感受理解音乐的同时,发挥想象而成为音乐中的主角。

同时音乐还具有暗示寓意的特征。在《图画展览会》《两个犹太人》中,音乐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穷人、一个富人,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在傲慢与卑微之间,尽显世态炎凉。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形式上的热闹,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是让一个同学扮演穷人,另一个同学扮演富人,两人跟着音乐即兴发挥,往往是引得同学哈哈大笑,随后就一笑了之。显然对音乐内涵的挖掘和体验显得适得其反。笔者建议可以充分发挥同学想象力,通过故事演绎推进,让同学结合自身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同时教师也可抓住契机,将主流价值观无痕渗透,使学科育人思想融会贯通其中。

(四)把握音乐表象流动性特征丰富想象

无论从创作表演还是从欣赏接受的角度,音乐艺术的审美效果,只有在不断变化、连续流动的运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相对于其他艺术,音乐是运动性最强的艺术。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刻领会到音乐的这一审美特征,如何在音乐的运动中,让学生捕捉到审美瞬间,这是教学的难点。笔者指导教师尝试边聆听、边记录的方法,把捕捉到的音乐审美感受经过想象、联想,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这是一个易于操作的一个教学方式,通过绘画想象理解画面感较强的音乐,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九年级《多姿的线条》一课中教学中,教师就将美术中简笔画艺术融入教学中,同学在欣赏格里格的钢琴曲《蝴蝶》时,用手中的画笔,捕捉音乐旋律中的起伏波动勾画着线条,体会感悟蝴蝶翩翩起舞的优美的姿态和灵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到了艺术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内在的自然联系,使之相互联通、相互对话,激发孩子的全面的艺术想象空间,激发出学生艺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