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音乐心理得以健康地发展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之间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有的学生有超常的音乐心理特征,表现出突出的音乐天赋。但有一些学生对音乐反应较为缓慢,落后于正常的音乐年龄心理特征。要让这些个性特征不同的学生都正常地投入音乐学习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我们就必须在音乐教学中重视他们不同的心理活动。那我们应该怎样让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得以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的音乐心理得以健康地发展呢?
(一)激发学生音乐心理健康的关键是教师
音乐教学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和心灵的呼应,个性对个性的影响。因此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技巧、艺术观、艺术风格,以至治学态度、言行举止、仪表风度、性格特征,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范本”,而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个人的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等品质,来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从而给予学生一种非强制的影响。
1.音乐教师要重视自己的仪容风貌、行为举止,注意生活小节
这直接体现教师的精神面貌,成为影响威信建立与保持的重要方面。尤其要重视在教育教学中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教师的仪表、举止、语调;第一节课中教师的选材、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教学示范、课堂组织的调控、教法的运用等能力都对教师的威信的树立、对所学科目的兴趣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师生首次见面,学生总是以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来观察教师的言行、举动。由于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知也非常敏锐,所以印象会特别深刻,记忆会长久保持。
2.音乐教师对学生必须具备深沉的、执着的、浓郁的、理性的爱
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进行扬长教育,使学生置身于教师对其的浓厚期望之中,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体贴,以亲切、平等、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很多学生进入中学后反而不喜欢唱歌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变声了。初一、初二的孩子,尤其是男生基本上都进入变声期阶段,由于喉结、声带的变化,嗓音亦出现异常,如发音困难,音调不稳,不能持久,易疲劳,容易走调,发出怪音。此时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亦会引发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出于害羞、怕被同学取笑的心态,变得不敢当众唱歌,产生了对歌唱感到茫然,懊丧、自卑、畏难的消极心理。此时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成功的种子,保护学生的自尊,才能使学生获得自信,才能使学生渴望歌唱、感到愉快。首先教师要告知学生这是人生发育的必然阶段,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解除他们害羞、自卑的心理。其次教师应当教授相关的嗓音保护知识,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如在歌唱时要求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尽量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等。最后尽可能减少歌唱的技术性要求,教学中适当穿插欣赏、器乐演奏等活动,使发声器官得到休息;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来考虑歌曲的音域、定调等;要考虑照顾男学生的声音特点,一首歌曲的识谱、学唱、完整的表现过程可以变换几个不同的调来适应学生嗓子的要求;适当降低音高,选择音域适当、好听、上口的短小歌曲,唱歌时间宜短不宜长等。
“太糟糕了”“你唱跑调了”之类的说法是很消极的,它会毁掉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一些学生因为“跑调”问题而不敢张口唱歌,对歌唱渐渐产生自卑感,而最终丧失学习音乐的愿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扬长”教育,而不是过多的批评和指责。真挚的正面鼓励和引导,尤其是要清除某些学生的定式心理,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促其成长,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当我们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必须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比如说先肯定他们的演唱,“唱得很完整”“速度控制得不错”“节奏正确”等,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然后再说只要在某些方面做一点小小的调整就锦上添花了,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一个微笑,一句鼓励,对一个孩子竖起大拇指,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温暖,让他们体会到歌唱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健康的音乐心理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1.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发现小学生一般喜欢童声歌曲,但在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都特别强。而流行歌曲,尤其是摇滚乐,它的节奏、动感符合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他们的逆反心理在社会、家庭得不到释放,所以到音乐中去寻求。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寻求,而不宜将它们压制,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阶段。音乐很多时候是感情的释放,处于不同情感中的人会去寻求适当的音乐使情感得到抒发,而对青少年来说其关键是怎样正确的引导。
我在平时书本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安排了关于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讨论课,把一些优秀的、流行与传统相结合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正确地引导他们,在充分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
在上民族器乐课时,我用民族乐器演奏流行音乐切入教学,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激情的现场表演,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以其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和充满震撼力的表演在国内外弘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同学们深深为我们的民族器乐所震撼,为我们意蕴深刻的民族音乐所折服,竹笛、二胡、古筝、箫等乐器的幽远意境让同学们爱不释手,难道这不能引导学生去关注民族音乐、喜爱民族音乐吗?
教师只要细心观察,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学生通过不断地聆听、比较和熏陶,优美动听的旋律一旦化为想象力,就会形成对低级趣味的音乐旋律进行排斥和否定的力量,形成正确的兴趣和心理情感。
2.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乐曲时,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在器乐课教学中,学生的口风琴吹奏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在课外学习键盘乐器,有的学生在小学学过吹口风琴,而有的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键盘乐器。在教学中,如果让全体学生一起吹奏一首有一定难度的乐曲,显然是不符合每个学生发展水平的。这时我会为程度比较低的学生,添加一个比较简单的声部,或是安排一些打击乐器,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位学生经过一番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音乐教学中体验到成就感、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学习音乐的心理。
(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不仅有先天遗传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有主观能动的因素。所谓主观能动因素,主要指在音乐实践中,环境及教育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引起学生新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与学生已有的音乐心理发展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这一矛盾,就是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这种矛盾特殊性,适当地提出稍高于现有音乐发展水平的要求,适当地开展创造性活动,以促使学生音乐心理向前发展。
学生是一个个思想、性格、技能及其心理特征都不相同的青少年群体,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多重影响纵横交错,加之音乐传媒无所不在,这些在每个学生身上都产生了综合的效应。这也就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不能保持刻板、固定的模式,引导与创新就成了必然。我们的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动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健康地发展自己。
1.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十分重要。在欣赏教学时,我会精心设计一些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如欣赏古筝独奏曲《战台风》第一段前,我问学生“音乐中古筝的音色与传统的音色有何不同?”“音乐的速度、节奏有何特点?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第二段我则会让学生带着“音乐形象有变化吗?你想到了什么?”“联想到的情景与古筝特有的演奏技法有关系吗?”的问题去欣赏……这样学生不是等老师来讲,而是通过欣赏,并结合已学过的音乐知识,以独立的思考来代替依赖,这样才能对作品、作曲家、创作背景、演奏技法、风格、特征等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养成自觉地学习音乐的能力。
2.帮助学生学会创造
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开阔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式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4小节的音乐动机,让学生动手、动脑创编音乐旋律,每个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在这一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了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编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后,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哪一条最好听,最具终止感。通过分析,训练了学生集中性的思维能力,这样长期训练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进而通过学生的勤于思考发展到善于思考来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创造性活动能够展示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能够启迪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更要帮助学生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充分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学习音乐的心理,才能激励学生对艺术和人生的执着追求。
(四)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学生音乐心理做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
我们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此为理论指导,并对儿童心理学有概括的认识,因为这可使我们对学生音乐心理的研究趋向理论化与系统化;我们可以用观察法进行实际的研究,对学生学习音乐进行分期、分步骤的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做出系统的记录;我们还可用谈话法与学生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兴趣喜好、情绪、能力与毅力等,做出记录,对各种问题做出科学的答复;实验法是当今最普遍采用的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应大力提倡的方法,其做法是规定一定的时间、地点、命题,必要时要设置对照实验,经过测量,取得数据,再用统计的方法做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与结论。当然以上的方法不是孤立进行的,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对每个发展,都要进行观察、思考与研究,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深入探索。
作为一名21世纪的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研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自己的音乐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学好音乐、喜爱音乐,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