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编活动变成乱编活动的原因与分析
究其原因,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这首歌曲是否适合声势创编
《阳关三叠》既是中国古代唐朝流传至今的一首琴曲,也是一首歌词精美、真挚感人的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歌曲的曲调是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商调式,节奏旋律变化比较自由,声势律动教学法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运用于西洋调式为主的歌曲演唱中。声势律动教学一般运用在结构规整、演唱要求相对简单的当代声乐作品中,尤其是流行风格为主的歌曲较多。在《阳关三叠》的演唱中加入声势律动会打破歌曲本身连贯抒情、平仄有声的古曲风格,而增加了生硬感。
(二)学生是否具备了创编能力
高一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师引导并创设自由轻松的情境中,能够在熟练演唱歌曲的前提下,根据作品的风格和相关音乐特点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例如cups节奏、声势律动、小型器乐伴奏等。在课堂上大部分能够进行声势创编的声乐作品,以节奏规整,旋律抒情为主,《阳关三叠》与音乐教材中其他声乐作品风格迥异,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古曲风格浓郁的艺术歌曲平时接触得非常少,比较陌生,有较大的距离感。歌曲节奏变化多样、琴曲律动自由,在演唱时特别强调意境感和吟诵感。学生只有在完整歌唱并富有感情的表达出诗词的含义前提下,才能够进行声势创编环节。这不仅对学生有很高的声音要求,而且对于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铺垫,并预留较大的体验时间,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融入作品的表演。因此在步骤紧密、内容充实的公开课上,要求学生即兴律动创编是有很高的难度的。
(三)教师导语是否准确清晰
声势创编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审美体验活动,学生即兴的创编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完全取决于当时学生对于音乐的感觉随性而作的声势律动。教师在进行音乐创编教学时,只注重创编的内容而忽视了课堂创编过程的引导,就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理想。当时的公开课上,我向学生们提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阳关三叠》的前四句创编一个小节的声势律动。这个引导的要求非常不清晰:1.没有声势律动需要运用几种声势;2.小组合作的展现形式是怎样的?我观察学生的探究创编过程中,发现他们都显得非常不自信。第一组学生展示的声势创编没有节奏的变化,只是加了单一的拍手,这让我大失所望,这个声势律动太简单了,根本不能够体现高中学生的音乐技能。于是我就说“这个声势太简单了”作为这组学生的评价,这样一句笼统模糊的课堂评价,导致第二组学生的声势律动展示特别杂乱无序。教师导语不够准确和清晰,明显地影响了学生对于声势创编认识的偏差性。声势律动的创编的评价不同于体态律动的模仿或音乐要素的分析,不是“对或错”的问题,而是学生及时做出音乐判断的一种创造性音乐能力。教师的课堂导语和评价随性、不够精准,就会导致学生在操作时出现迷茫、教学效果偏差。
纵观这些原因,其实都是在平时课堂律动创编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够让创编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效地结合,让学生将音乐知识和技能通过音乐语言——声势律动来塑造形象、表现情景,体会音乐创编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