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学在音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验
情景模拟式的体验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一个恰当的情景,使学生从授课刚开始就有一个直观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课堂教学内在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传统音乐教学中受限于教具和设备的缺乏,往往是教师通过口述或简单的图片展示来告知学生一个情景,表现形式较为贫乏,学生对此只有抽象的概念。而构建一个真实环境来进行情景再现,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体验教学背景和内容。如器乐课《什锦菜》的教学中,在课程导入部分,教师用投影将美国乡村田园风光投在大屏上,同时穿上具有美国乡村特色的牛仔马甲,戴着宽檐帽,手抱吉他,自弹自唱,创建一个美国乡村、自娱自乐、悠闲欢乐的音乐场景,使学生在课程刚开始时对整节课的教学重点——美国乡村音乐,有了直观的体验和初步印象。情景模拟的构建,要能有效引导整节课的走向,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突出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较为轻松地回答出美国乡村音乐的一些特点,在跟奏环节也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式的教学通过构建一个适宜且能突出教学重点的直观情景,让学生从兴趣切入,到主动参与体验,以激发学生思维,从而理解掌握教学重点。使教学活动融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达到教学效果。
(二)在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体验
在初中时期,教师和学生并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转折和定型的关键阶段,他们对教师不仅有着敬畏之心,也有着希望得到教师认可的家长式情结,可以说教师在这阶段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担负着关爱抚慰的家长式责任。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充分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音乐之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学生的体验活动,与学生合作完成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来扮演《音乐之声》中的角色,教师通过自己的角色演绎,带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帮助学生更好、准确地理解角色形象,理解音乐,理解整个音乐剧。情感交流式的体验教学重点要立足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情感本身的培育,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逐步树立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通过想象拓展深化学生的体验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尚未固定,还没有被一些思维定式所框住,在这一阶段正是充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黄金期。如果教师能在这一阶段的课程上多运用想象拓展式的体验教学方式来开展想象力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想象拓展式体验教学立足发掘学生思想潜力,突破现实的框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日出·印象”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在音乐体验的基础上,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开拓艺术创作视野,用其他艺术形式表现“日出”景象,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二次创作进一步加深学生之前的音乐体验。
(四)创新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的体验
目前传统课堂评价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评价结果对后续教学的帮助不大,因此急需创新评价体系。准确、全面、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对学生既得的学习成果有科学的判断,更能激励学生自主进行再体验,还能对后续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音乐。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初中音乐评价方式更符合教学需求和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以APP、微信公众服务号等方式,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教学平台。通过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教师课堂上和学生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和评价,还能帮助教师推送与课堂内教学内容相关的延伸学习内容及单元学生自我学习的内容及要求,让学生课后利用平台进行继续体验学习,使用课堂内学会的方法技能进行自我再学习,并将成果上传至平台。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课堂内外所有音乐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运用能力形成全面、客观、及时、准确的评价。评价结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激励学生不断体验、表现、创作,继而再体验。
体验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是教师引导下的用“心”体会,不仅可以形成德艺双修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从根本上符合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达成音乐“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因此它是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