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注重系统性、科学性

二、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注重系统性、科学性

(一)课堂活动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活动设计难了,学生无法完成,还可能产生畏惧心理;太简单,又形同虚设,所以,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能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分解化,繁杂的内容步骤化,又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丰收歌》的教学中,我就通过一系列层进的课堂活动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这首歌曲的难点×× ×的切分节奏,我设计了3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在教歌之前,我首先出示了一段歌曲的主要节奏2/4 × ×|× ×|× × ×|×× ×||,用加分的方法鼓励学生们自己尝试拍奏,找出第三小节的难点,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整拍奏。第二个活动: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将歌曲的前四句歌词加入节奏中,尝试手口并用,以拍带念。第三个活动:将学生已经念熟的有节奏的歌词加入歌曲旋律,并跟着钢琴演唱。这样就解决了歌曲《丰收歌》中的难点教唱,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自然,活动层层深入,多而不乱,教学效果颇佳。

(二)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活动设计张弛有度

学生需要安静的感受和思考,也需要动起来的体验和创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例如:在六年级教材《校园菁菁》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了《少先队歌曲连奏》,了解少先队的历史,感受不同拍号的强弱规律,体会少先队员们朝气蓬勃的风采。在此基础上,我安排了一个课堂活动——少先队队列练习,在活动中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步伐表现拍号的强弱规律,用饱满的情绪体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自豪感。因为有欣赏、感受在先,所以学生们参与这个活动十分踊跃,并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所以说,任何课堂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反之,也只有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在课堂活动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活动的设计既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操作要求,又不能太过具体,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既需要教师的引导,又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而且针对不同音乐能力的学生,活动设计应该还具备可选择性。正如文章开始时的那个案例,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是表现“少女”,至于选用哪种方式,学生是具有自主的可选性的,他们可以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进行创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构思。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热情,全面调动了每一个学生,才会出现前面案例所展现的那个场面。

总之,课堂活动并非只是学生的活动,课堂活动的好坏也并非只取决于学生。一个好的课堂活动,应该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学生愉快完成的,是大家共同创造的结果。不但体现了高效的教与学的过程,更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愉悦的身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