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成果
(一)以课程改革要求为方向,确立了艺术创造教育的认识(三个观点)
1.创新是教育的使命、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担当。
2.艺术创新渗透于课内、课外各个领域。
3.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二)以三大课程体系为架构,打造了艺术创造教育的途径(三大课程)
图2 三大课程体系
(三)以艺术教材建设为根本,确立了艺术创造教育的方向(三类教材)
1.基础型教材,渗透挖掘创新内容。
2.拓展型教材,重组编制创新学材。
3.研究型教材,撰写制作创新文本。
(四)以艺术学习兴趣为出发,出台了艺术创造教育的策略(三种模式)
1.基础型课程出台了“实践·示导”的双板块教学模式。
图3 双板块模式示意图
2.拓展型课程践行了“三进阶”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意识(理念先行)—→学习创新技能(实践跟进)—→发明创新成果(能力形成)。
3.研究型课程概括了“四形态”的教学模式:“体验”“合作”“探究”“创造”。
图4 “四形态”教学模式
(五)以艺术课标精神为导向,加强了教育“创新”理念的贯彻意识
在“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师生对艺术创造的理解不断加深,大家齐心协力建设“全员德育”的环境、营造艺术创新的氛围。课堂教学(图谱音乐)、课外活动(废物再用)、校园设施(智慧墙)、学校活动……到处可见创新与创造的氛围与成果。可以说,艺术创造教育已突破课程的领域、跨越学科的界线、摆脱课时的束缚。
(六)以课程教材改革为中心,改变了艺术学科的学习态度
通过研究,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几次问卷调查看,学生对音乐创新的有着强烈的需求与实施想法,他们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对艺术的审美视野,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令我们全团老师非常欣慰。
(七)以学校社团活动为抓手,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
在主渠道艺术课堂的创造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的艺术社团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艺术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书画展览、烹饪比武、体操比拼、钢琴沙龙、服装设计、合唱器乐等尽显风采,教育创新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
(八)以项目研究建设为抓手,联动了区域师资的培训机制
1.教研中心组的课程建设。
2.学科带头人的项目推进。
3.创新工作室的区际联动。
4.名师工作坊的专业辐射。
(九)物化成果
1.开发了融艺术与科技于一体的创新产品
以延安中学为例,借助于创新型拓展课,师生共同研发了单片机电子琴、led显示屏、色彩合成器陶埙。
2.积累了大量创新学习的研究资料
在创新教学影响下,学生撰写与制作了大量艺术学习资料。这些资料已被上传到了研究性学习平台上,成为生生合作、校校合作的共享资源。
(十)工作业绩
通过项目研究,我们的导师和学员形成了成长共同体,取得了在理论和实践各领域的辉煌成绩(见表3)。
表3 团队荣誉一览表(至2021年4月)
(续表)
(续表)
(续表)
总结以上成果,它们是:教学评优方面,获得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学评优一等奖及指导奖;活动比赛方面,获得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及指导奖;科研方面,入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课题和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课题,并双双获得科研成果奖。出版个人专著以及发表核心期刊;个人荣誉方面,荣获学科带头人称号、获批上海市正高级教师职称……
以上各种成果,不仅是本团队的项目研究成果,也是我们通过项目来培养人才所体现的成果,达成了项目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因此,大家可以发现:团队在以往的个人荣誉、教学评优、论文发表、课题设计、科研获奖、艺术比赛等领域注重“量”性收获外,还注重“质”性提高,比如:荣誉从“带头人”走向“特级”,公开课从“教室”走向“空中”,课题从“区级”走向“市级”,能力从“教学”走向“全能”,身份从教师走向“教研员”,培训从“项目组”走向“名师基地”……
更重要的是,在这批有生气的创新人的带动下,他们所在的学校都找到了创新生发点,通过三年的精心打造,它们与学校原有的文化同生共长、共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