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与实施情况

四、研究内容与实施情况

(一)有关问题探究及其开放性学习的内涵研究

问题探究是研究型学习的必经阶段,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行动,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解决的可能性等3个特征。问题探究可从活动所引起的问题情境中形成。

为此,课题组从问题探究的学校大课题背景的需求出发,开发了艺术课堂的匹配学法——开放性学习,并深刻认识到:艺术的开放性学习是关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方位开放,它包括开放师生关系,使教学气氛民主化;开放教学过程,使师生双方合作化;开放教学空间,使知识学习探究化;开放教学评价,使个性能力最大化。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的艺术教师力求实现课堂内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全开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改变自己的教法、帮助他们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二)有关开放性学习的调查研究

开放性学习一不是散养式学习,二不能闭门造车、主观臆造,科学调查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围绕开放的多元性,课题组在实施阶段的初期,对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围绕艺术教材、教学内容的开放意向;课程结构、教学板块的开放意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开放意向;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开放意向。其中既有封闭性选择题、又有开放性自答题。我们采用的是随机取样的方法,即在9个平行班里随机抽取4个程度相同、背景相似的班级(150个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是我们从中精选出的问卷精华(见表1)。

表1 开放性学习调查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中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普遍对具有内涵并能反映人的素养的音乐文化与音乐审美有超过技能的喜好;对于作品风格,学生一如既往地希望接触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由于课堂上越来越强调自主学习,因此学生普遍不满足于已有的教材;对于教材的内容与学习环节的安排,学生非常理智地选择了普及性的欣赏;在教学策略与评价指标上,学生一方面希望有教师的引领指导;另一方面也希望有自身的演讲与技能展示,这是希望师生互动的不自觉的心理流露。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内容渴望突破一期课改时的“双基”内容;学生对艺术的学习方法则希望突破传统的“一言堂”,而能在教师引领下争取自己应有的发言权;而对于评价的问题,学生希望既有音乐性又有文化性,既注重传统考核、又注重人性化的学习过程。其中,“音乐文化”的知识结构、“综合风格”的作品内容、“普及为本”的教材要求、“欣赏感受”的主体环节、“双向交流”的教学方法以及“才艺演讲”的多元评价等项目都与二期课改的理念不谋而合,它体现了学生希望突破传统的艺术教学的桎梏、希望对未来的艺术教学有创新性举措,因此问卷调查对于课题组后阶段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比如,我们对已经做到的“知识结构的调整与双向教学的方法”保持了原先的优势,对如何做到既有文化、又有审美,如何调整经典与现代的比例,如何加大学生交流的比重,如何更人性化地设定评价指标等问题做了开放性的改革。

(三)有关问题探究与开放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研究

课题组一致认为:所谓问题探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途径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艺术学科从人文的角度说就是文化学习,它和其他学科一样,不仅仅是唱奏跳画的体验,更是审美文化和音乐史学的学习。既然是文化学习,开放性的问题探究应该就是它与其他学科的共性学法,因为探究学习的特点就是问题性、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这样一种学习行为所要求的学习方式必然不是封闭式课堂上的你问我答,而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创造性思维、超越时空的开放式学习。

不仅如此,课题组还认为:基于问题探究的开放性学习还能成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形成因子,因为问题探究是以问题为载体来贯穿教学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设问和释问会萌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养成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习惯,并随着问题的一波三折而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问题探究、开放性学习、实践能力,这是一连串连带关系的行为,厘清这些概念与相互关系可以方便找到开放性学习的切入点,更好地推进课题的研究。

(四)有关开放性学习的模式研究

基于问题探究的开放性学习以问题为驱动、以审美和人文探究为目的,其亦文亦艺的内容形式决定了它与其他人文学科求同存异的独特教法。课题组从问题探究的形式、内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找到了开放性学习的技术操作,开发了一个把问题探究与开放性学习紧紧捆绑的行为模式“置疑—说疑—释疑”的进阶:

1.置疑——问题的生成

含义与作用:“置疑”不同于“质疑”。质疑是对已有成果提出疑问,置疑是对未知事物设置疑问,这里是指学生对所选课题进行问题设计。艺术人文的质疑置是“实践能力”之“始”“创造能力”之“端”。

类型与方略:艺术人文的置疑包括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发展历史、艺术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创演理论等类型,它们最终可以归结为文化与审美两大类。前者或可针对人文主题而置疑、或可针对作品背景而置疑,两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后者纯粹是针对作品的艺术本位而进行的置疑。置疑的方法取决于置疑的类型,以校本教材《音乐文化交响》中的《音乐与戏剧——音乐剧〈猫〉》为例,其操作可以参考表2。

表2 艺术人文的置疑类型

2.说疑——问题的探究

含义与作用:此处的“说疑”是指把思“疑”的情况与同伴进行沟通,以此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一种实践行为。说疑为学生的探究行为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研讨、借鉴乃至分享研究成果。

类型与方略:“说疑”兼容作品的演绎和文化的演讲。“说疑”的方法取决于内容的表现形式,其操作可从表3获取参考性建议。

表3 说疑兼容演绎与演讲

3.释疑——问题的解决

含义与作用:“释疑”是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归纳出一个自圆其说的结果,而教师则将其结果上升至一个主题认识的环节。“释疑”是“说疑”的交代、“置疑”的归宿,它既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体现,也是探究之“造因得果”的需要。

类型与方略:作为学生认知与教师观点的碰撞,“释疑”可以分为实践活动的评判和人文主题的提升两种类型。“释疑”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学生与教师的观点,以学生的探究结果嫁接教师的讲课观点,其操作可以参考表4。

表4 释疑的类型

(五)有关开放性学习的途径研究

学习上的疑问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一切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学习活动都可能有疑问的存在,有疑问即有开放,有开放即有实践,它们是存在于包括艺术在内的学科教学的“同素异形体”。

1.以校园文化为环境,进行开放性学习

●开拓综合的艺术实践渠道:

(1)相约大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2)世博会等艺术展演;(3)外事活动、文化交流等。

艺术是校园文化的基石,艺术实践之路的开拓当然需要校园文化的烘托。渠道之一是“走出去”的“相约大剧院”与“请进来”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通过“艺术讲坛”与“艺术表演”等活动,创造性地开拓了艺术课堂的途径、延伸了艺术课堂的空间、改革了艺术学习的方法,京剧、芭蕾、交响乐这些高雅艺术不再居高临下、孤芳自赏,“问题”与“解疑”找到了最佳契合点;渠道之二是“艺术展演”,通过比赛与表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如举世瞩目的世博舞台是群星会聚之地,在这样的舞台上演出,可谓是机会好、影响大。上海市延安中学民乐团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这样的好机会,它是向世界级艺术团队学习和向世人展示自己才艺的极佳平台。又如,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这是全国最高规格的演出,通过各路精英的艺技展示,学生不仅开阔了艺术信息的视野,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艺术创新的欲望,而这一切均是开放性学习的良好途径,为学生的文化积淀铺设了金光大道;渠道之三是“外事交流”,利用延安中学与国外城市学校结对的优势,鼓励学生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学校民乐团先后出访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通过与多种文化的交流性演出,同学们采集与了解了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精华,可谓在交往中开放、在实践中顿悟。

●宣传名人的艺术实践精神:

(1)世界艺术名人的创新精神:如爱因斯坦等。

(2)中国名人的实践精神:如钱学森等。

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其问题探究的精神闪烁,名人也是如此。我们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宣传与这些文化相关的科学家的创新,如爱迪生与留声机的发明、钱学森怎样将艺术的形象思维运用到科学创造中等事例,我们甚至借助于“延安讲坛”把艺术名人亲自请进校园来宣讲艺术的实践,比如请了上海的作曲家陈刚专门讲了上海音乐学院的一批年轻人曾经怎样解决西洋音乐与民族音乐融合的两难问题,最后怎样催生了一部“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巨作——小提琴协奏《梁山伯与祝英台》。科学的创举、生动的事例,无疑在学生心中埋下了探究问题的种子,成了创新实践与开放性学习的催化剂。

●挖掘学校的艺术实践底蕴:

(1)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

(2)艺术社团的品牌打造。

延安中学具有自己的校情特色和艺术特色,也积淀了自己的艺术创新文化,总结我们的艺术文化底蕴,第一源于课外活动的开展,第二源于这些活动的创新开展。

首先,社团活动营造了宽松的文化环境,因而成为满足学生情志、达成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学校艺术社团与时俱进、新颖时尚,“iPad乐社”“新民乐”“前沿文化社”……一个个艺术社团,“广场音乐会”“寝室文化擂台”“Do it yourself”……一方方开阔舞台。由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活动又体现了策划者的创意,因此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开放性学习,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上海市“两规一计”文件精神,学校艺术活动应以“三团一队”的建设管理为主要抓手,再结合区域文化和校本、师本、生本的特色,将社团活动重点化、精品化,形成赋有个性的品牌艺术,“延安”的民乐队和健美操队皆因独创的创办思路和管理经验而取得成功,如民乐团的训练配备“视唱练耳”的拓展课程;健美操队的生源走自产化道路(不搞特招)等,这些鲜活的艺体团队所取得的成绩闪耀出了创新智慧的光芒,也体现了学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成功的生动例子。

2.以教育实践为途径,进行开放性学习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驱动开放性学习的任务

①教材的二度开发

在原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增加问题元素,形成“思考题—探究题”的问题库与教学链。

在一纲多本理念的指导下,延安中学开发了体现艺术文化的校本教材《音乐文化交响》,这是一本为提高学生艺术文化涵养而量身定制的教材。4个栏目中有2个是针对问题教学的,如《音乐教室》在学习中外音乐文化时设置了“思考题”;《音乐茶座》通过两个虚拟人物的访谈挑起文化的争鸣话题,所有这一切皆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教法的改革开放

教材只是开放性学习的蓝本,课堂教学的方法才是开放性学习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个性化的缺失,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开放性课堂教学则是以“体验”“合作”“探究”“创造”这些民主化行为为前提的,以此进行人性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满足、观点得以交流、才能得以显示、成绩得以肯定。课题组运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实践·示导”双板块教学模式和“四环节”教学流程,为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注入了活力,如双板块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板块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个性展示、合作共享的舞台,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发挥作用的空间。再如“四环节”流程串联起了“认知—拓展—实践—研讨”的环节与步骤,使得“认知”成为学生学习艺术知识的“音乐教室”、使得“拓展”成为学生了解音乐文化的“音乐超市”、使得“实践”成为学生展示音乐才能的“音乐舞台”、使得“研讨”成为学生交流音乐观点的“音乐茶室”。由于递进式的教学流程和板块符合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特点,学生在音乐课上的表现欲望大大激发、实践与创造能力也迅速提升。而美术学科的课前合作学习、课中合作交流以及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单”“文艺沙龙”等板块毫无疑问也是教师开放性教学、学生开放性学习的集中体现。

除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同样要求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赋予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为此,课题组先后开出了富有创新内容的“手绘鞋”“服装设计”“电脑绘画”“陶艺”“版画”等拓展课程,同时,利用我们教研组集科技、艺术于一体的优势,我们开出了“单片机乐曲编程”“艺术产品设计”等综合艺术课程,并且在理念先行的基础上,赋予这些课程以民主开放的作坊式学习,把理念上升至行为实践,通过操作形成创造能力。以上课程、教法之新颖独创、成果之丰富有趣,令学生们趋之若鹜,科技艺术组因此成为拓展课领域的大户和大赢家。

至于研究性课程,利用高中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项“研究性课题”的契机,课题组引导学生开展了音乐方向的选题研究,并帮助学生一起对音乐课题进行主动探究。比如,我们在问卷调查时有很多学生在开放性的建议栏留下了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的想法,如希望在课堂上多讲些流行音乐,希望在音乐课上进行音乐创作。而事实上教材须有导向,作品应以经典为主;音乐创作也只能是面向多数的基础性创作(非专业创作)。如何解决这样的两难,教师利用研究性课程,帮助学生将这些疑惑形成了课题,让学生进行开放性的理性思考。

以上三大课程板块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得艺术教学能在方式上综合运用灵感法、类比法、设问法、引答法、信息交合法、自由联想法等;方法上交叉提高学生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直接思维、聚众思维、求异思维等,形成了“教学内容的拓宽—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效果的提升”的进阶效果。

(2)以课外活动为舞台,展示开放性学习的成效

以学校的三团一队(民乐团、合唱团、舞蹈队)的建设管理为主要抓手,我们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富有创意的课外艺术活动,既体现策划者的开放思维,又能展现参与者的实践能力。如“金秋文艺会演”“新年音乐会”“广场音乐会”“五四歌会”“延安讲坛”“书画比拼”“寝室文化擂台”“Do it yourself”等,鼓励学生弘扬创新的志气、追求卓越的勇气、树立坚韧的底气。

(3)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支持开放性学习的行为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多彩的形象情境,这非常有助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开展;信息技术还能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这对启发学生的问题质疑、发展他们的假设推断能力是大有作用的。课题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通过发散与聚合思维的过程,来验证答案、培养探究思维能力,如基础课上,我们以主题包形式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梳理材料,并制成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PPT进行学习交流与资源共享;拓展课上我们运用overture、CuteMIDI、Nodal等软件进行电脑作曲,利用Artweaver、Painter、CorelDraw等软件进行电脑绘画等,特别是在科技、艺术备课组的强强合作下,学生运用编程软件和单片机技术,制作了具有创造意识和科技含量的电子琴,这样的以具有科技创新的自制乐器来弹奏具有艺术想象的音乐作品的举措,是艺术与创新的最好结合,其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可以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六)有关开放性学习的策略研究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课程、教材、教法上下大力、下重力。做到整合高中艺术教材的综合内容,实行超越艺术领域的“音乐与人文、科学、社会”的大综合;运用高中校本教材的授课策略,采取教师范例剖析、学生综合实践的互动方法。通过开放性的内容与方法,力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格品性进一步健全而逐渐成为具有综合文化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梳理前面所讲到的几个研究内容,我们总结出了体现开放性学习的若干策略:树立问题意识、加强问题指导;开设实践课程、搭建开放平台;编撰艺术教材、提供问题蓝本;尊重认知规律、激发求异兴趣;鼓励学生质疑、改革教学模式;应用现代信息、促进开放教学;构建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整合科技艺术,提升实践活动。